时间:2018年11月27日 浏览人次:7206 来源:咨询推广部
这是一次自然与文化科普结合的讲座,各种气味在我们的大脑留下不同的记忆,美妙的香气让我们身心愉悦。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对香气的追求促使了香文化的诞生;在科技研究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也想了解嗅觉与香的奥秘:香气是如何让我们感知的?
陈邵峰馆长在讲座中
11月21日,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陈邵峰应邀莅临北校区图书馆,在为同学们带来了《嗅觉的秘密与中国香文化》主题悦读沙龙。讲座主题分嗅觉、香与香文化三个部分分别展开,从自然、社会与人文等多个角度介绍了相关的知识。
讲座现场
嗅觉——破解感知的秘密
嗅觉是对人和动物来说都非常重要的一项感觉功能,尤其对于野生动物来说,捕食和生存的需要使得嗅觉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陈邵峰在讲解嗅觉的形成原理的同时,列举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两栖类中的大鲵,爬行类中的蛇,哺乳类中的犬类和野猪,鸟类中的秃鹫,和昆虫中的蚂蚁等动物,分别介绍了它们嗅觉的作用与特点。比如猪是目前已知嗅觉最灵敏的动物之一,其嗅觉细胞的分布要高于犬类,防毒面具的发明也源自对猪鼻部结构的模仿。许多生物除了识别空气中小分子物质的嗅觉器官,还有一种识别大分子的器官“犁鼻器”,蛇的犁鼻器只有在舌头吐出时才能使用,因此蛇会不断吐信。
人类的嗅觉系统,尽管不如许多动物那样灵敏,但人类的嗅觉同样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类会向体外散发微量的外激素,尽管我们意识不到,但我们的嗅觉将受到这些空气中的微量激素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好恶。所谓“一见钟情”,有可能也有这种因素的影响。
更有趣的是,由于人的鼻腔与食道相连通,因此嗅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味觉,当我们感冒鼻塞时常常感到吃饭没有平时好吃便是这个原因。陈邵峰举了著名的“掩鼻饮料试验”,在蒙眼状态下,阻断嗅觉后,受试者往往无法准确做出判断品尝的食物是什么味道。此外,人类的嗅觉还在社会交往中发挥着许多其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我们对他人的好恶。
香的种类——大千世界万种风味
大自然中丰富多彩的香味源又是来自于哪里呢?陈邵峰详细讲解了植物香与动物香。
常见的植物香可分为树脂类、全草类、根及根茎类、果实和种子类。其中,陈邵峰着重为我们介绍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受到独特重视的几种香,亦即号称“三大名香”的沉香,降香与檀香。沉香是沉香木材在表皮伤损后释放的凝结物,而降香与檀香都是相应木材的干燥芯材,因而沉香向来最为名贵,早在唐宋就已有了“一两沉香一两金”的说法。沉香又分为熟结(自然形成),生结(人造创口),脱落(老树蜕皮),虫漏(虫蛀形成)四种形成途径,香味有着细微的差别。
在动物香中,同样是因为伤口的分泌物形成的龙涎香,是在抹香鲸的食道被硬物划伤后分泌物形成的结块。麝鹿腺体分泌的麝香,均深受大众的喜爱。
传统工艺的制香,不仅要芳香养鼻,更要养神养生,开窍生慧。单一香料的香品,很难具备此效,需多种香料配伍而成的“合香”。因此,传统方法制香,在配方上十分考究,而且对于香料的炮制也非常严格,“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情味反失”。炮制方法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着香的质量。
中国香文化——源远流长沁人心
陈邵峰指出,古人用香之始,便赋予了其日常和祭祀两种迥异的功能。所谓的日常用香,即焚烧香料、插戴香花、涂抹香膏、服食香药、悬挂香草,佩戴香囊、室供香花,以达到驱赶蚊虫、改善环境、薰衣除垢、洁净空气、强身健体的作用。而祭祀用香则是燃香以供奉神灵祖先、祈求神佑。古人对香的钟情,我们可以从精美的博山炉、宣德炉、拟形炉、琴炉、各式香盒中窥得一斑。
到了宋代,香文化发展至鼎盛阶段,不但宫廷设有香药局、香坊,民间对香也趋之若鹜,琳琅满目的香品如春燕,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宋人以香入药,仅宋代官方所编《圣惠方》中以香药命名之方剂即达120 方之多。文人雅士们更是无香不欢,下笔常伴“香”字,且出了不少香痴,比如黄庭坚就有“香癖”,为香写下了许多瑰丽香诗、配了不少香方。他写的《香之十德》至今仍被香界奉为圭臬。
读者提问
短短的一个半小时讲解时间很快就过去了,陈邵峰的讲座极具趣味性和科普性,让读者们意犹未尽,踊跃提问。
视频回顾:
推荐书目:
1.《香席》林灿著.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
2.《廿四香笺》吴清著.—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7.6
3.《香乘》(明)周嘉胄著:日月洲注.—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2
4.《鼻子知道什么 日常生活中的气味科学》(英)艾弗里吉尔伯特著;徐青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6
5.《图说香道文化》余悦主编.—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4.11
课件分享:鼻尖上的喜悦—嗅觉的秘密与中国香文化.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