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blog(11) |《肖申克的救赎》

作者: 时间:2021年01月16日 浏览人次:

174D2



文字、编辑/费予

初审/希希西卡

责编/胡晓明、黄建宁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前言


上周五(4月24日)晚,紫云读书社组织的“线上云观影”系列活动进行至第二期,众多同学们在微光APP中共赏经典佳片《肖申克的救赎》。


不可方物谓之自由


“自由”不像人身自由权一样经由法律背书,其表意之宽泛某种程度上正契合了其内在本质。“自由”有着这样那样的魅力,或许是因为它既可以做招牌,也可以做盾牌,即使是在现代社会语境下被剥夺了人身自由权的囚徒,也可以在自由的本源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找到他人无法涉足之所,找到自己的希望所在。


曾经流行的“若为自由故”思潮,在当下仍有许多变体在不断流行,诗人们过去的用语“出了圈”不断地在变化。当落到囚徒身上时,我们发现用“不可方物”去形容“自由”或许更为合适,一者因为自由难以名状,二者因为自由飘渺而不可寻。




163E3




“你期待的是烈日下挥洒汗水得来的冰镇啤酒,而我,则享受这久违的自由之感”,但或许这二者本是一致的。能够用心地去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而非被“肖申克”外的成功学或消费主义所“消费”,这或许是现代意义下的一种自由。







自由在高处


一位叫熊培云的评论家在随笔中写道:“在一个广场上,人挤人,你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但如果你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就知道周遭的种种拥挤对你来说其实毫无意义。”


自由是存在于高处的,尽管主人公杜弗兰一直身处监狱,但他始终怀揣希望,希望又托举着自由,自由和希望二者互相支撑,最后互相实现。







电影在情节上很好的兼顾了理想与现实,前者主要表现在主人公有惊无险的漫漫自由路,后者则是布鲁克斯获假释后在绝望现实面前的自我终结——他选择了“到此一游”。(Brooks was here.)悲情的角色给与了观众极大的冲击(至少对我而言),让人不禁想问,铁窗之外有希望的存在吗?是我囚禁了世界还是世界囚禁了我?本体和客体之间反复转换让人感到十分无奈。


最后,对于主人公越狱的行为,小编持反对的态度。


 

3CB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