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奖得主张欣读书分享会:最黑的夜才能有最亮的星

作者: 时间:2018年12月17日 浏览人次: 来源:杨颖
时间:2018年12月17日 浏览人次:6975 来源:杨颖

  开满鲜花的木棉树是羊城的名片,矗立的小蛮腰照耀着这个城市的许多梦想。我们整日在这座城市间穿梭,却常常步履匆匆而对周遭美好所知甚少,“人与城”的关系愈发错综复杂。如何透过文学感知这繁华又质朴的岭南风光?这是我们今日的论题。

张欣在讲座中

  经历了长达一周的冷空气,在12月15日这样一个回暖的艳阳日,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和新浪网联合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和习酒公司共同协办的走进校园《读书会》第三站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校区图书馆举行。广东知名作家张欣围着一条深浅交织的灰色羊绒围巾,戴着她标志性的棕色偏光镜,给广大学子带来一场关于“岭南都市文学”心得分享,进行一次跨越年龄和阅历的诚挚交流。

朱志刚主持本次读书会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的副教授朱志刚先生作为本次读书会的主持人,面对张欣女士,豪不吝惜自己的赞美,将之比喻为他心目中的“广州女神”。既遇“女神”,他迫不及待地抛出了诸多问题:“长期举办读书会的困难有哪些,如何克服?”、“如何看待网络文学兴起和纯文学没落间的文学的代沟问题?”、“从事写作的三十年间,笔下的女性人物性格和命运有了怎么样的变化?”……

 张欣对这些提问从容不迫地一一答来。

 看到今天几乎座无虚席的报告厅,她直言说是意料之外。惊喜同时,她又承认,如今许多文学分享会人丁稀少,门可罗雀,其根本原因在于“文青不够分”。读书会的受众是有限的,而读书会的数量在逐年增长,这势必造成当下的尴尬局面。要解决这个问题,她认为,关键在于两字——“坚持”,阅读应该始终是一种日常化的需求,而不需要强烈的仪式感。

 对于网络文学,张欣怀有非常包容的态度。她认为文学不应该总是在缅怀过去,文学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得多元化。“好懂的东西就不一定不深刻”,她相信读者的鉴赏力,如果一部作品能让读者产生共情、甚至泪流满面,那它就至少值得尊重。至于推荐书单,张欣老师始终不给出明确的答案。她强调说,选择书籍就如同选择“私人化妆品”一样因人而异。广大读者应该从爱好开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书籍,才能将阅读坚持下去。

 在“都市文学”中女性角色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学作品里的女性角色在性格上有着从单调的隐忍到复杂多面的改变,她们从一味地接受命运到如今能掌握、改变命运。张欣解释为何她早先的作品里女性总有着悲剧的命运:“我那时候觉得写黑暗的东西‘酷’。”但她后来转变了看法:“其实黑暗中的微光最难写……最黑的夜才能有最亮的星。”怀着挑战自己心情,张欣老师开始在女性角色的创作中展开了新的探索,给予她们更加丰富多彩的结局。

 “观察生活”是她给予同学们在创意写作方面的建议。一座城市是复杂、多维度的。譬如广州,它务实、商业化,人与人间有着较强的距离感,然而又对外包容。它有着深刻的文化内蕴。许多广州本土作家身处其中,对此习以为常,觉得没什么好写;而一些外来的作家,不得其门而入,不知如何来写。此时,观察就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写作也是一门需要逻辑、自律、精力的学问。

 观众与张欣老师之间的问答环节同样精彩万分。

读者提问

 应一位观众的要求,她向青年人阐述了她对“美女”的认知:外表上的整洁得体和内在知识的沉淀相结合,其中内在显得更为重要。而面对第三位读者提出的关于理想和现实的问题,她认为这两者可以兼容。“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她引用格瓦拉的名言,表达她同光共尘里温和的坚持。

张欣与读者合影



嘉宾介绍

张欣,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作家协会主席;鲁迅文学奖、《十月》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得主,被称作“都市故事最好的叙述者”。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作家班。现已出版《浮华背后》、《深喉》、《不在梅边在柳边》、《狐步杀》等多部小说,部分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她是大陆少数几个纯走通俗路子的作家,作品多反应南方沿海城市白领女性的生活,颇受读者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