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读书(4)|《文化苦旅》

作者: 时间:2021年01月16日 浏览人次:

174D2


文字/编辑:一叶之秋

初审:希希西卡

责编:杨颖 马超颖

(图片均来自网络)



12644


废墟

作者:余秋雨

朗读者:高翻学院 李懿芮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殒灭。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夜临了,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


但是,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一位朋友告诉我,一次,他走进一个著名的废墟,才一抬头,已是满目眼泪。这眼泪的成分非常复杂。是憎恨,是失落,又不完全是。废墟表现出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拨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再过多少年,它还会化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将融未融的阶段,便是废墟。母亲微笑着怂恿过儿子们的创造,又微笑着收纳了这种创造。母亲怕儿子们过于劳累,怕世界上过于拥塞。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母亲怕它们冷,收入怀抱。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我说,黄叶本身也是美。


两位朋友在我面前争论。一位说,他最喜欢在疏星残月的夜间,在废墟间独行,或吟诗,或高唱,直到东方泛白;另一位说,有了对晨曦的期待,这种夜游便失之于矫揉。他的习惯,是趁着残月的微光,找一条小路悄然走回。


我呢,我比他们年长,已没有如许豪情和精力。我只怕,人们把所有的废墟都统统刷新、修缮和重建。


不能设想,古罗马的角斗场需要重建,庞贝古城需要重建,柬埔寨的吴哥窟需要重建,玛雅文化遗址需要重建。


这就像不能设想,远年的古铜器需要抛光,出土的断戟需要镀镍,宋版图书需要上塑,马王堆的汉代老太需要植皮丰胸、重施浓妆。


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大伪诈了。








大地所负载的精神流向,比它所负载的其他一切都更难判断和预见。但我们看到,大地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决定力量,那么,就让我们先来阅读大地。

——余秋雨


文化,一种人类生活习惯的长期结晶,苦旅,一种让人望而生畏的旅途,文化苦旅,是历史自然和人生命运的终极感悟。


三十多年前,余秋雨依然除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冒着生命危险考察了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等一系列重要文化遗迹。


在余秋雨的眼中,世间真正的美色,都是熨贴着大地,潜伏在深谷。他笔下的山峦、冰河、荒漠、古建筑乃至文明遗迹下的城市和国度,在历经岁月的变迁下,一棱一角都格外分明。向往巅峰,向往高度,追求心中所求。


余秋雨先生,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读《文化苦旅》,追随余秋雨先生跳跃的思维,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着古老民族的神层文化,那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词汇、震撼心灵的文字伴随着这一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它们浸透故事,它们背负历史的厚重,它们象征过去,也折射着未来。日月悠长,山河无恙,即使在砥砺前行中也要浸透希冀。一字一句,是旅行的脚印,深浅不一;是几百年踉跄的路程,弯曲绵长;一页一页,如一舀甘甜的泉水,似一碗浓厚的热茶,而我们便是极干渴的旅人。细细品尝,总有那么几句话值得反复回味,让我们心中的情感为之翻腾,有一种直至肺腑 的喜爱。







读罢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好似在这大千世界,在这历史长河中走了一遭。


不论世人皆知的都江堰、莫高窟,也不论那民间的牌坊、一口老井,人生哲理与滋味,融于着一景一物之中,融于作者那伸张有力的笔法中。


余秋雨先生一本《文化苦旅》,是否揭露大自然的奥秘?万物皆有声,牌坊乃封建道教的墓碑,都江堰为水的传语。荒漠便是浮器的预告信,小泉便有着沙漠的洗礼......带着中华几千年的烟尘,在哲理的道路行走着,带着中国文化去回味、去冥想、去继承、去发扬光大......


在人生长途中,总有那么一段旅途,令人凄苦,但却引人深思回味......



3CB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