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编辑 / 柊兮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责编 / 胡晓明,黄建宁
初审/希希西卡
我的小说背景是:
我的家乡高邮、昆明、上海、北京、张家口。因为我在这几个地方住过。
随遇而安
1958年夏,汪曾祺因为凑指标“补课”为右派而被下放到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在《随遇而安》的开篇,他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汪曾祺(右一)1958年摄于张家口
在张家口,汪曾祺干过许多农活,包括起猪圈、刨冻粪,后来,则相对固定在果园上班,给果树喷农药。很多深陷其中的人,恐怕都会“黯然神伤”,因为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艰难岁月。然而,提起这段经历,汪曾祺却很浪漫,从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我们可窥得一二。
苦中作乐
汪曾祺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有《坝上》《沽源》《七里茶坊》《葡萄月令》《黄油烧饼》等。
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
——《葡萄月令》
张家口盛产牛奶葡萄,而《葡萄月令》这篇别致的抒情散文向我们娓娓道来葡萄一年的生长过程,既普及葡萄生产知识,又深情地抒发对自然、对劳动、对劳动者的赞美。作者笔下的葡萄,生机盎然,璀璨琳琅。
下过雨,出了太阳,空气潮暖,蘑菇就出来了。从土里顶出一个小小的白帽,雪白的。哈,蘑菇!我第一次采到蘑菇,其惊喜不下于小时候第一次钓到一条鱼。
——《坝上》
口蘑生得圆润饱满,味道鲜美,汪曾祺曾两次提及自己在坝上草原寻得少见的白蘑,视如珍宝般带回北京为家人煲汤,一句“鲜极了”引无限遐想。而口蘑也登上《舌尖上的中国》,一道融贯南北的“烩南北”至今仍活跃在大众的餐桌上。
写在最后
直白地说,汪曾祺这段在张家口的经历,现在读来与其说是下放劳动,倒不如称为“享受生活”。在《沽源》一文中,汪老道“逍遥自在之极”,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旁人的非议、生活条件的艰苦……最终由他那颗热爱生活的心化解,流淌出朴实而优美的文字。
在品味美食的同时,品味着人生。
就像铁凝说的那样:
我又常想,一个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这使我不断地相信,这世界上一些孤独而优秀的灵魂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将温馨与欢乐不求回报地赠予了世人吧?用文学,或者用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