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特辑 | 他们笔下的春节里都会干些什么?

作者: 时间:2020年01月11日 浏览人次:

31FA7


文字 / 陈思琳

编辑 / 陈思琳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责编 / 李宛馨


引言


春节来了


3F1A6


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一片点亮夜空的烟花,一声用方言说出的“新年好”,春节里的民俗习惯化作一个个独特的符号,成为我们眼中中对于“春节”一词的定义,也承载着一方水土的记忆。


我们不妨随着作家的笔下的文字去看看,他们笔下的春节里,寻常百姓们都会做些什么,一起通过阅读来体验一下不同地域的春节之风吧。


冰心《童年的春节》


冰心笔下的春节,是一场从味觉到视觉,从听觉到嗅觉的盛宴,是孩子们一年一度最欢乐热闹的时光。


糟肉、卤肉、红糖年糕、灶糖,散发着诱人的气息,让灶边上的孩子们不住地伸长脖子,对着美食垂涎。厨房里上升的水雾氤氲着过年的烟火气,母亲忙碌的背影、空气中弥漫着的香味、各种酱料在锅里飞溅的样子,共同构成了冰心对于春节的味觉回忆。


年糕

94F1


“过年的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了。她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吃的肉,因为那里的习惯,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猪卖肉的。”


“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当母亲做这些事的时候,旁边站着的不只有我们几个馋孩子,还有在旁边帮忙的厨师傅和余妈。”


糟肉


118C8


除了让孩童伸长脖子翘首以待的食物,冰心家中的过年乐器演奏会和烟火也给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高昂热烈的吹奏乐器宣告着新一年的到来,灿然绽放的烟火在给孩子们一个闪亮的新年开始。新年就在这热烈的声音与耀眼的光彩中开始了。


锣鼓


D44E


“父亲从烟台市上买回一套吹打乐器,锣、鼓、箫、笛、二胡、月琴弹奏起来,真是热闹得很。只是我挤不进他们的乐队里去!”


“我只能白天放些父亲给我们买回来的鞭炮,晚上放些烟火。大的是一筒一筒的放在地上放,火树银花,璀璨得很!我最喜欢的还是一种最小、最简单的‘滴滴金’。那是一条小纸捻,卷着一点火药,可以拿在手里点起来嗤嗤地响,爆出点点火星。”


放鞭炮


C578


梁实秋《北平的年景》


正像梁实秋先生在文章中所说的那样:“过年须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对于他而言,北平的春节里家家户户洋溢着团圆欢聚的喜庆便是春节最大的特征。而饺子则是凝聚着这一精髓的代表性食物。


饺子


7410


“北平人称饺子为‘煮饽饽’。城里人也把煮饽饽当做好东西,除了除夕宵夜不可少的一顿之外,从初一至少到初三,顿顿煮饽饽,直把人吃得头昏脑涨。这种疲劳填充的方法颇有道理,可以使你长期的不敢再对煮饽饽妄动食指,直等到你淡忘之后明年再说。”


“除夕宵夜的那一顿,还有考究,其中一只要放进一块银币,谁吃到那一只主交好运。家里有老祖母的,年年是她老人家幸运的一口咬到。谁都知道其中作了手脚,谁都心里有数。 ”


幸运硬币


4A83


在梁实秋先生的笔下,说吉利话也是北平新年一个重要的特点。“招财进宝”、“紫气东来”,一句句带着吉祥好彩头的话语在大街小巷中响起,让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的祝福传递到街头巷尾,赶走霉运,带来好运气。


“福到”和窗花


E04F


“新正是一年复始,不准说丧气话,见面要道一声‘新禧’。房梁上有“对我生财”的横披,柱子上有‘一入新春,万事如意’的直条,天棚上有‘紫气东来’的斗方,大门上有‘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的对联。”


“墙上本来不大干净的,还可以贴上几张年画,什么‘招财进宝’,‘肥猪拱门’,都可以收补壁之效。自己心中想要获得的,写出来画出来贴在墙上,俯仰之间仿佛如意算盘业已实现了!”


贴对联


D274


莫言《过去的年》


莫言先生笔下高密的春节,除了拥有过年的欢乐之外,还有对于难得一顿能果腹的晚餐的感恩。与今日丰衣足食的过年相比,过去的年虽然贫困潦倒,但是在记忆中它并不单调,反而拥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热烈与欢欣。尽管只是在想象中的场景,穷苦的人们在冬日中得到一碗热粥时由衷的快乐却显得那样的真切与动人。


腊八粥


5CA7


“这天的早晨要熬一锅粥,粥里要有八样粮食——其实只需七样,不可缺少的大枣算一样。据说在解放前的腊月初八凌晨,庙里或是慈善的大户都会在街上支起大锅施粥,叫花子和穷人们都可以免费喝。”


“我曾经十分地向往着这种施粥的盛典,想想那些巨大无比的锅,支设在露天里,成麻袋的米豆倒进去,黏稠的粥在锅里翻滚着,鼓起无数的气泡,浓浓的香气弥漫在凌晨清冷的空气里。”


“一群手捧着大碗的孩子们排着队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脸冻得通红,鼻尖上挂着清鼻涕。为了抵抗寒冷,他们不停地蹦跳着,喊叫着。我经常幻想着我就在等待着领粥的队伍里,虽然饥饿,虽然寒冷,但心中充满了欢乐。后来我在作品中,数次描写了我想象中的施粥场面,但写出来的远不如想象中的辉煌。”


腊八粥的原料


188DC


除了喝腊八粥,高密的春节同样有吃饺子、送灶神的习俗。在艰苦的时期里,一顿饺子很可能是百姓一年之中吃过最好的食物,因而尽管馅料稀少,在饿得前胸贴后背的日子里,那一顿饺子可以说是一年中尝到最美味的食物之一。


至于送灶神的习俗,则蕴含着人们对于接下来的日子里祈求一家温饱的美好愿景,即使是最贫困的家庭,也不忘感谢灶神一年的保佑。富裕点的人家则会供奉灶糖,其原因正如莫言先生幽默的语言所述那样:让神仙“嘴甜”一点。


灶糖


622F


“过了腊八再熬半月,就到了辞灶日。我们那里也把辞灶日叫做小年,过得比较认真。早饭和午饭还是平日里的糙食,晚饭就是一顿饺子。为了等待这顿饺子,我早饭和午饭吃得很少。那时候我的饭量大得实在是惊人,能吃多少个饺子就不说出来吓人了。”


“辞灶是有仪式的,那就是在饺子出锅时,先盛出两碗供在灶台上,然后烧半刀黄表纸,把那张灶马也一起焚烧。焚烧完毕,将饺子汤淋一点在纸灰上,然后磕一个头,就算祭灶完毕。”


“比较富庶的人家,则要买来些关东糖供在灶前,其意大概是让即将上天汇报工作的灶王爷尝点甜头,在上帝面前多说好话。也有人说是用关东糖粘住灶王爷的嘴。这种说法不近情理,你粘住了他的嘴,坏话固然是不能说了,但好话不也说不了了嘛!”


结语


过年时,尽管各地的风俗不尽相同,天南地北的人们品尝着不同的食物,讲述着不同的方言,传承着不同的风俗,但是在这些作家的笔下,我们不难看出:团圆与欢乐是春节里中国人亘古不变的主题。


无论贫穷与富有,无论天涯与海角,春节给了五湖四海的游子一个回家的机会。春节所做的事情,永远能唤起他们骨子里对家和故乡的留恋,并且伴随着他们的一生,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年。


春节快乐!


CB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