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编辑 / 周镘儿
责编 / 李哲楠 马超颖
山海经
来历不明
中华古籍浩如烟海,有一本著作始终充满神秘色彩,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也有人认为是禹、伯益、夷坚,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因此后世流传了多种版本,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代郭璞《山海经传》。
其内容荒诞不经,无奇不有,记录了很多奇物异兽,也记载了很多上古神话,如家喻户晓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它就是《山海经》,中国志怪古籍,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究竟是神话,还是历史?
关于《山海经》全书涉及的地域范围及描述物事的虚实,历来众说纷纭。司马迁写《史记》时认为:《禹本纪》和《山海经》中的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
但是,不断的考古证据证明,《山海经》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
《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而据专家考证,上世纪八十年代,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与《山海经》中记载的扶桑树造型和功能都极其相似。
地理
《大宛列传》中指出《山海经》与当时现实地理不符。但一次国家地理大普查之后的文献记载,有一些确实能确定下来,比如黄河、渭河、华山等等,地理位置与现实的大体一致。
《五藏山经》本是以一些真实的山川为基础来叙事的,但说到荒远无稽的极地,已是无能为力,只能凭借想象向壁虚构了。到清人编《四库全书》 ,则说其“侈谈神怪 , 百无一真, 是直小说之祖耳。入之史部 ,未为允也”,遂改列子部小说家类。
动物
《山海经》中描述了上百种奇形怪状的动物,这些怪兽不单外形怪异,生活习性也极其怪诞,根本不像地球上存在的生物。
如人们熟知的上古凶兽穷奇。
“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獆狗,是食人。”——《山海经·西山经》
"穷奇状如虎,有翼,食人从头始,所食被发,在犬北。一日从足。"——《山海经·海内北经》
狍鸮(又称饕餮)
“(钩吾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鴞,是食人。” ——《山海经· 北山经》
郭璞注:“为物贪惏,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左传》所谓饕餮是也。”
但近年来的研究却屡屡显示,《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异兽正在不断被发现于世界各地。
《北山经》中记载了这样一种怪兽,“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其名曰飞鼠”。“飞鼠”是真实存在的,现在也叫“鼯鼠”。现实生活中的它并不是我们想象中张牙舞爪的异兽形象,反倒是十分娇小可爱的。
飞鼠如今多生活在亚洲东南部,除此之外,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也有它们的踪迹。飞鼠因长有一双翅膀而得名,严格来说只能称为“飞膜”。飞膜可以帮助飞鼠在树林间快速滑行却无法实现像鸟类般的翱翔。
《东山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异兽“其状如菟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曰犰狳”。犰狳同样是一种现存的动物。
它们生活在中美和南美地区,是一种濒危物种。犰狳有着尖嘴圆眼,像蛇一样的细尾巴,身上覆满甲片。每当遇到危险的时候,犰狳便会将全身卷缩成球状,将自己保护起来,这不就是惟妙惟肖的“见人则眠”吗?
读过《山海经》后再细想,我们对“眼见为实”的偏执使我们轻易否认了许多未曾听闻的事实。我们去理解《山海经》中对于异兽的描述时,往往会出现思维定式带来的偏差。其中有大量类似“六足”、“九尾”、“三翼”这样的描述,因为这样形状的动物似乎并不符合常态,所以我们想当然地就觉得那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其实回想我们的生活,这样的异形动物也并不少见于新闻报道之中。站在作者的角度去适应其语言习惯,我们会发现所谓的“八身”,或许只是在形容章鱼的八只脚。这也就意味着,《山海经》中所描述的一些异兽很有可能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只是因为我们的误读反而让它们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而现实中,《山海经》因它的独特和奇异已成为诸多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来源。
绘画
一位80后插画师文那,受山海经启发,用传统元素创作出无数壁画,从景德镇画到北京,惊艳了中国,惊艳了全世界。
文学创作
大多文学创作,取材于《山海经》中的神话以及宗教记载等等。神话乃文学之母,神话与文学的关系,就像盘古与日月江海的关系。盘古虽死,而日月江海、人间万物……都有盘古的影子。
陶渊明的《读山海经诗》句句源自于《山海经》;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皆源于《山海经》神话;李贺、李商隐诗词对《山海经》神话亦多有运用;苏东坡《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的祀歌“骑龙白云乡、织锦裳的天孙、讴吟下招的巫阳”,都是源于《海内西经》。
影视作品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影视作品取材自《山海经》。如《盗墓笔记》中的猛兽“烛九阴”,来自《山海经》中的万物之神“烛龙”。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就是《山海经》里“金目雪牙”,曾经对抗大禹,被压在龟山下的上古妖猴“巫支祁”。《花千骨》中的“长留山”、“上古十大神器”和“蓬莱仙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昆仑墟”、“青丘”、“俊疾山”、“鲛人族”以及许多人物原型,都是来自《山海经》。
推荐书目
《知中·一本读懂!山海经》
所谓文明的蒙昧状态下,未知产生想象,令古代人民脑洞大发。如今,《山海经》已然成为热门的超级IP,越来越多的《山海经》元素被应用于影视、设计、游戏、文学等行业。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山海经》,喜欢上《山海经》。
然而,不论《山海经》所记之物是否真实存在,我们都应秉承尊重历史的态度,实事求是,绝不夸大,甚至捏造事实,危言耸听。关于夏朝的存在至今仍有争论,虽有三星堆、二里头遗址发掘之物,却无法找到任何有关夏朝文字的史料,有的人仅凭《山海经》中对夏朝的记载,便断言它的存在,不免有些荒唐。
《山海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用之有道,加以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这国学的精华。
本期分享结束,咱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