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源自网络
文字、编辑:小t
责编:李宛馨
猪年春节渐渐走远了,我们对节日结束的判断,从过去隐去的鞭炮声到如今朋友圈里晒的“开工照”,我们习惯了从社交媒体中获取信息。殊不知,现代人焦虑感的上升与媒体平台有关。
“刷新、刷新、刷新”
“所有好的都要呈现出来”
“所有好的都要呈现出来,所有呈现出来的都是好的”,法国思想家、导演居伊·德波(1931—1994)在其名作《景观社会》中提出。
我们发朋友圈,表面上看,每条个有不同,人生千姿百态,但其实,能博得关注的往往都有一个范式,即享受者的人生。翻翻Instagram、snapchat、微博,网红们不正在发着“香槟”、“海滩”和几近完美的“自拍”吗?片段式的景观,我们误认为是真相。
他们狡猾地略过了生活无聊的常态,将美外化成一种欲望。
对于幼稚的旁观者来说,查看名人、红人、成功者的社交平台,可以满足他们的偷窥欲,他们总想:“买了这个品牌、去了这个地方,我是不是也过上了成功者的人生?” 承认吧,你也曾是一个旁观者。
可笑的是,成功者的人生永远不会被旁观者复制。没有人愿意倾囊相授成功法门,他们只想分享成功。
于是,当欲望大于能力时,焦虑感油然而生,每一个旁观者就像是一只凝视着珠峰的蚂蚁,所有的努力都只是螳臂当车,以卵击石。
被放大的焦虑
过年回家,被“催婚”、“催生”是当代年轻人的显性压力来源之一。当老一辈人学会使用微信,他们的关注点除了保健课堂,就是隔壁家的闺女进了国企、买了房。当年轻一辈点开朋友圈,像《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这样的标题,让他们的沮丧又多了一点。
“自媒体贩卖焦虑”早已不是新鲜事,传统报业“坏消息是好新闻”的论断一直不缺乏市场。灾难、暴乱、污染,坏消息传播地很快。
“问题疫苗”、“三聚氰胺”、“地沟油”总有一个能戳中当代人的痛点。实际上,社会的沉疴烂疾有很多,只是在消息闭塞的年代,那时的人民不知道而已。况且处于“后真相时代”,许多不负责的媒体人习惯把事情推到一个离奇的方向,让我们时常感叹“世道太坏,世界太乱。”焦虑感被持续放大。
为谁而拍的电影
世界早已被拍成了电影。社交媒体上的每一种情感,都只是一个独特片段,而不是生活全部,当我们认清这一点的时候,我们才能从喧嚣中抽离。
都说我们要做自己生活的导演,可是沉迷社交媒体的人,要么是在为别人拍电影,要么是在别人的电影里迷失了自我。
德波的《景观社会》有书籍和纪录片两个版本
焦虑感在社交媒体的催化下,不断膨胀。
避世不群,在微信时代是行不通的,我们需要社交媒体,但对于媒介,也要怀有警惕。
所以,你还在焦虑吗?
不妨试试关掉你的屏幕,冷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