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与书(10)| 湘西印象

作者: 时间:2020年01月06日 浏览人次:

174D2


文字、编辑 / 欧颖杭

审核 / 陈思琳

图片 / 来源网络

责编 / 李宛馨 夏翠军

初印象


93F1


对湘西的初印象,来自高中课本上的《边城》选读介绍。当时课后有一道思考题,边城的人们善良而纯真,而翠翠的爱情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呢?


因这“纯真”“悲剧”二词,连带这篇选读介绍也不敢细看,只是泛泛扫一遍,隐约记住了结局:老大追求翠翠无果,闯滩而死;老二离乡出走;翠翠的爷爷也含悲而亡。


那时,《边城》带给我的,关于湘西的印象,是多雨时节烟雾萦绕,水域与翠竹林相映照,朦胧而悲伤。


后来再接触到“湘西”,多数情况下都与凤凰古城有关。这座古城,有着美丽的名字,淳朴的风俗,安宁的少数民族,令无数人心生向往。却也时不时地,和门票、商业化、旅游纷争等联系在一起。“那里很好,可惜……”这样的惋惜,似乎并不少见。


9599


有一瞬间,《边城》带给我的安静悲伤的湘西,和人们口中商业化了的湘西,交叠、重合、对立。


我忽然认识到,湘西有太多侧面,而人们会轻易相信,自己看到的就是真正的湘西。那么,我当时泛泛扫过的《边城》,又真的是边城的全貌吗?仅通过他人之口认识的商业化湘西,当中真假又有几何?


再读《边城》


34D1


于是,便翻开了《边城》。

一点一点重新认识湘西。


《边城》不过七万字左右,主要情节并不复杂,两兄弟同时追求十四岁少女翠翠,结局却很不如意。


随意打开有关《边城》的评论区,都有读者抒发意难平。有人叹命运无常,马上便有人反驳是翠翠太“作”,从不直说喜欢的是谁。接着便是翠翠爷爷太瞻前顾后、两兄弟也从未向翠翠表露心意这样的争论。讨论了上百条,谁也不能说服谁。


我曾想,读完《边城》,就能得出曾经困扰我许久的“翠翠爱情悲剧”的课后思考题答案。一定有一个必然的答案吧,我这样想着。


也是在看完讨论后才明白,每个人都只是用自己的经历解读《边城》。这样的解读,跟80年前沈从文写下《边城》的初衷,也许相距甚远。


“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沈从文如是言。


由此看来,翠翠被现代人评价为“作”,绝非作者本意。即使如此,这些承载着真实情感的读者评价,却也挖掘了《边城》的更多侧面。


不过,正确的答案是什么,其实不大重要。解读一事,本就差异化,强行寻找标准与正确,无谓且无趣。


书亦然,湘西亦然。幸好,《边城》一书耐得住细品,每一次读,都能在命运纠葛、风土人情、湘西山水等不同角度,有新的体会。湘西耐得住细品,拨开凤凰古城“商业化”的标签,定睛一看,便是那被时间沉淀下来的底色。


湘西是何模样?不在旁人口中,待自己去亲自认识就好。只是,别人常说的、自己所坚信的,很多时候都并非完全真实,也并非完全必要。我只是一次又一次,提醒自己。



3B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