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阅读训练营第一期 |《逃避自由》读书笔记选摘(下)

作者: 时间:2017年11月03日 浏览人次: 来源:推广

时间:2017年11月03日  浏览人次:4388 来源:推广

哈罗德·布鲁姆在《如何读,为什么读》一书中说,

“我们为各种理由而读书,

这些理由大多是我们熟悉的:

我们无法深刻地认识足够多的人;

我们需要更好地认识自己;

我们不仅需要认识自我和认识别人,

而且需要认识事物本来的样子。”


上期,我们摘选了本期阅读训练营《逃避自由》一书的部分书摘,

本期我们将另外一部分节选文字登出,

与诸君继续探讨有关自由和自我的问题。 


精彩回放

 

一 

杨瑞冰


 《逃避自由》旨在分析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心理原因,但是这本书对于我们如今的社会生活也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我们面临的是这样一个现状:我们犹如被集体催眠一般,努力地按部就班地按照别人的期望生活而不自知,我们看到的是别人喂给我们的世界,由于丧失原始思考的能力,我们要么对外界零零散散的信息全盘接收,要么对其全盘质疑,不加捡择地怀疑其真实性。我们无形中交出了我们的自由,丧失了自我。

遗憾的是。我们对这一切浑然不觉,依然那么努力而庸碌地生活着,甘心着成为机器人,维持这个社会正常运作的螺丝钉。 

弗洛姆向我们指明,有一种积极的自由存在,它在于全面完整的人格自发活动,意味着人的独特性,生命的中心是人,而非其它。这不仅需要个人思想觉悟的提高,更需要整个社会,国家的努力,需要统治者不再将人视为维持社会正常运作的工具,而是真真正正的人来看待,将实现个人作为最高的目的。

弗洛姆提出的要求,对于浸淫在追名逐利的气氛中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实在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命题,但是我们依然坚信这一梦想会实现,因为人永远有实现自我的追求。 


 
陈少霓


我们相信信仰自由是自由最后的胜利之一,但是现代人在很大程度上却丧失了信仰的内在能力,他们只是相信由自然科学方法证实了的东西。这句话真的直接戳中现代人的特点,很多人内心都没有真正的信仰,不管有无归属哪一宗教。信仰在一些人手中成为了利用工具,而另一些人则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

记得几年前看过一部谍战片,片尾曲的名字就叫做《信仰》,片中的角色为了共同的共产主义信仰而坚持,不惧牺牲,不畏诱惑,其实真的蛮感动属于那特定年代的纯粹,而现代人更多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再如,我们觉得言论自由是自由胜利征途的最后一步,我们却忘了,虽然言论自由是反对旧束缚斗争的重要胜利环节,但现代人却处在一种所想所说的东西都是任何一个人所想所说的境地,他并未获得不受他人干扰独立思考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反观当下,我们依然是人云亦云,一方面,我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自己的观点,这与应试教育标准答案不无干系;另一方面,我们也不敢太有自己的观点,免得枪打出头鸟。这是当下的悲哀。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有独立的观点,其实也是受了外来物的影响,不全是自己的东西。 


 
郑晓慧 


弗洛姆从心里的层面上把自由分成消极和积极两种。消极自由是第一步,摆脱束缚;积极自由是第二步,个人发展。目前的社会状态,从某些层面上来说,正在走第二步。但这一步很难。无论我们意识到与否,最大的耻辱莫过于我们不是我们自己,最大的自豪与幸福莫过于思考、感觉、说属于自己的东西。

我们不是我们自己,大概类似于行尸走肉。每天做着重复机械的事情,对心之向往却无可奈何。更糟糕的是,大概连自己喜欢的东西、想要的东西、自己是谁,都搞不清楚。达不到自我,或者没有自我。

我曾经一度在想:多少人想抓住自由,怎么会有人想要逃避它。

在大家都推崇着去追寻积极自由的时候,我私心以为不是所有人都能走到那一步,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去走那一步。从消极走向积极,要对抗的因素,恐怕不仅仅是个人,还有整个社会环境,包括权威等等。自由这么美,总不能一辈子躲着它。就算走不到那一步,努力去试试也是好的。只要保有个人独立,独立思考就好了。

这或许远远不够,但起码是该使劲的地方。


余杭


文章中反复提到了渺小与孤独感。当人类初次面对一个未知的感觉时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为了化解孤独与不安,人们多多少少地选择了消极地逃避自由,我认为这是和人性中的惰性有关,既然不知道选择了逃避忽视冷落放弃自由会发生什么,既然消极地逃避不大费脑筋,那为何不试试呢?

于是大部分人交出了人类千辛万苦得来的自由,小部分人不愿交出,这部分人中的一小部分成了精神病患者。我们眼中的精神病患者。

弗洛姆告诉我们,那些精神病人较正常人似乎更具有个人的完整性。缴械投降归还自由很多时候是无意识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有许多时候认为做出的选择是符合自己的意志的。

而事实却是按照社会或者是他人希望的那样做了。孤独,是自由的附带品,无可避免。作者在最后一章提出希望人们通过主动地追求得到真正的自由。

依我看来,逃避自由是每个正常人的本能,记得那句:“当一件事情变成天下大事之时,凡天下人都无法置身事外,不管他是否愿意。孤独,自由,也是一样的。他们常伴人生。只有经历了孤独,才知道如何走出孤独,才能带着自由去追求。

初心不忘,寻寻觅觅磕磕碰碰地走过了那漫长的无法理解的孤独,最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


周伟杰
 


当下的中国,社会处于一种非自由非独裁的状态下,这种情况即使利用了弗洛姆的这个分析方法仍然会很复杂。说到自由,我们有一定的自由,只要政策没有特别规定或者国有资本没有完全垄断,在经济方面,中国人是有相当大的自由了;至于文化、政治的自由,宪法和法律上明文规定的也是有不少,但落地的的确很少,特别是在非一线城市中。无论现阶段我们的自由是多还是少,

但无疑问的是,时代的潮流终究是向解放个人,摆脱束缚,追求个性,获得更多的自由去发展的。个人或者群体经济力量的增强,必然或要求更多政治或者文化上的自由。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是是可以用来解释这种趋势的。

但问题是当某天更多自由的社会来临之时,我们做好了迎接的准备了吗?我们有足够强大的内心或说是自我来驾驭这种自由,而能够不被因自由带来的孤立,不安全和无能为力感所淹没了吗? 答案基本可以肯定为:否。

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我们现在处于一个非自由却又非权威主义社会结构,在这种状态结构中,我们没有足够的民主训练或者自由挫折去实践。

更重要的是,我们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自发的爱与注重过程的劳动是能够使得自己或者社会变得更好的方式途径。我们拥有的经济自由和一些的政治和文化自由,是我们同样沉溺与于资本社会的那种自认为“理性人”自我追求中,甚于西方社会的功利与无约束,却对自己沦为资本金钱的工具毫无知觉。

生活的目的不是生活,甚至(因为缺乏信仰而)不是精神上的目的,而只是名利。或许,这会产生比权威主义社会严重的个人问题,因缺乏目标,没有方向和依靠,直接导致自我放弃,自我毁灭。 



赵贝芝


把别人的期许当做自己的愿望,「拿不是自己的自我当自我,作者在唤醒我们这也是一种不自由的。这是一种不自觉的逃避自由。而当我们意识到这种非原创性的愿望后仍然坚持时,就是自发的主动的逃避自由。

这个时候,逃避自由是为了寻求安全,心理上的安全,也就是作者说的逃避孤独。别人的期许具有社会性,就象是盖上了社会认同的印章,不怕出错,不怕被孤立。

这种承认让人们找到归属感,从而融入社会中。这正象是一种有得必有失的抉择,选择了归属感,等同于放弃自由;选择了自由,等同于孤独。

大多数人选择了前者,而少数的真的勇士敢于选择后者,他们「摆脱了外在的束缚,随心所欲地按自己意志行动」,而在心理上处于孤立无助的状态。有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随心所欲而又可以摆脱这种孤独状态,就是创造性地发展自我。

这种创造性,又是另一种境界,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有毅力和智慧。另外,还有第三种情况,就是自我觉醒想要挣揣出这种不自由的思想后,却没有渠道,最后只能沦为「逃避自由」类的芸芸众生。

作者通过分析人类逃避自由,无论是不自觉还是自发性的,亦或是不自愿性质的,从而鼓励现代人在争取自由的道路上不要空喊口号「争取自由」「追求独立」,不是传统意义上摆脱某个阶级的束缚,而是在理解现代自由的定义上获得思想觉醒,在勇气和智慧双管齐下中获得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

 
郑楠


作者有一个观点,我深表赞同:自私和自爱并不是一回事,恰恰相反,二者是对立的。自私的人是最不喜欢自己的,他缺乏内在的安全感,进而贪求所有的东西。
事实上,一个人能肯定他的生命、幸福、发展和自由,是由于他具有此类肯定所需的最基本的欣然心理与能力,而真正的爱,蕴含着对被爱者的基本肯定,真正的爱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而非施虐——受虐的依恋。    在中世纪,大多数人参与劳动,是受制于外在压力,而在现代社会,驱使人们辛勤劳动的并不是外在压力,而是内在的强制力。

这种内在的强制力虽然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但是它也使得人成为了自身的奴隶。个人臣服于经济目的,成为实现它的一种手段,现代人相信自己是受自私动机的驱使,可实际上他生命的目的却并非他自己的。

人创造出了他的劳动果实,但他已经不是他的劳动果实的主人了,恰恰相反,他创造的世界成为了他的主人。

这便是现代社会人的异化的体现,而这种异化,源于人内心的不安全感,也加强了人的微不足道感。在作者所处的社会,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再到广告宣传,无不是异化的体现,现代哲学讨论的问题,也是自由的两个方面,既强调自由,也主张臣服。 



叶思远


弗洛姆其实并没有否定我们现代人认为的民主的自由,但他提出了更加深层次的自由。他认为,这些自由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由,是人摆脱了旧式权威和外在束缚。

但性质不同的新的困扰却又随之出现而且令人难以认识--那就是妨碍人格自由得到充分实现的内在因素。比如说言论虽然自由了,但是现代人却处在他人的思想与见解的包围下,人云亦云,他并真正未获得不受他人干扰独立思考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虽然摆脱了权威的束缚,却又时常囿于常识、公众舆论的作用。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除了要保存并扩大传统的自由,同时要赢得一种新的自由,那就是使我们认识到属于自己的个人自我、使我们对这个自我及生活充满信心的自由。

然而,什么是自我?我们一直以为的自己是否就是真的自我?弗洛姆一针见血地道出了现代人常见的伪自我,也就是逃避机制中的机械趋同。伪自我的特征,最明显的就是只是别人期望的他,扮演着被人期望的角色。

总的来看,弗洛姆的许多观点都是精辟入理甚至振奋人心,他让我对自身存在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关注和思考,对真正的自由有了更高的向往和追求。然而许多根深蒂固的东西,并非能一下子改变,而且怀疑和否定必将带来新的痛苦和迷茫。

他道出了隐藏的秘密,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如果继续着虚假的感觉、愿望、思想,是否可以判定我必将成为社会大机器的一个微乎其微的部分,与其他部分无异。我愿努力去撕开那层面纱,还原一个真实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