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想中的大学教育"--2016冬季阅读训练营优秀报名文字节选(下)

作者: 时间:2017年11月03日 浏览人次: 来源:推广
时间:2017年11月03日 浏览人次:4719 来源:推广

上期,我们推出了本次冬季阅读训练营报名部分文字节选,以下是另外一部分文字,希望可以和读者一起继续思考。



精彩回放

十一
赵贝芝


理想中的大学教育应该是陈寅恪说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再加上“严谨之方法”。大学教育应该教导学生做学问的方法,营造做学问的氛围。

方法论是建构理想型人才的重要因素。对于同一对象,不同人会有不同程度的体会此因方法论之不同而异。

若体会雷同,则容易人云亦云,读他人评论而死记于心。高考型的学习方法已经不足以应对大学教育。独立的价值观的形成有赖正确的方法观。如何查找原始资料,如何在大数据时代搜集到有用信息,通过什么角度分析,理论依据的支撑是什么。用自己的方法得出结论不仅能说服他人和自己,还能让自己免于成为被他人操纵利用的思想傀儡,最终让自己形成独立思想。

非功利性的上进氛围是建构理想型人才的动力。非功利性不代表消沉和放纵。大学教育不应该是大一社团、大二兼职、大三实习、大四就业的固有形式,如此功利最终有可能演变成浮躁。

上进意味着找到目标、追逐理想。而上进氛围的形成有赖于师生同行。师生在彼此气质熏染下共同进步,教授因学生的活力和新思维而给学问注入新鲜血液,学生更因教授的稳重与严谨而步步前行。

理想中的大学教育不是乌托邦,不是象牙塔,也不是求职的敲门砖,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重要,而这个一直被人诟病的很虚的东西(综合素质)其实是有实的成分存在的,而这一份则是以方法论的建构和上进氛围的形成为基础的。 

                               

十二

神铭钰


大学教育意义的更高层次是培养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思想上的提升。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不仅是师者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这种能力是学生在大学教育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并且与大学教育相互作用。如此,才能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笔者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亦非大学生的唯一方向。大学教育应多元化,学生可以为政治家,科学家,亦或是艺术家,影视明星等,只要风骨精神在了,职业成就不同又如何呢。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理想的大学教育,从大学这一整体来说应如蔡老所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这是北大精神,更应是大学所应有的精神。

大学可以没有大楼,可以缺少大师,但是一定不能缺少对思想的包容与兼收。但是,这并非意味着无度的思想自由,无论优劣与否一律兼收,而是需要有理性与良知作为支撑,师生都应有表达思想的自由与明辨是非的能力。大学教育相辅相成的。

此外,大学教育也应各具特色,而非千校如一,如此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元的高素质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而在社会上则需要有尊重大学教育的氛围与思想,而非吹捧读书无用的调调。且不论经济基础,不管哪个时代,教育要进步,社会要进步,人们就要有对学术知识的尊重与追求。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以大学为麻,师生为蓬,笔者以为,理想的大学教育应如此。


十三

侯思嘉

                 

何谓学者?不过知学、懂学、治学而已。而大学教育的最大用处便是培养学者。有人会说学者的称谓,是否太过于学术化,对于不搞科研的学子好似不甚合适。但我认为大学之道,在于不断学习,不断进取,虽然术有专攻,但道理却无出其右,统称为学者也未尝不可。

在信息化的社会,学习的渠道千千万万,手机、笔记本、速记板,这些高科技含量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无时无刻、随心所欲地学习,不分时间、地点,确实比整日带一个破旧的小本子和铅笔头要方便得多。

我并非不赞同这种学习方式,相反,我提倡它。互联网既然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拓宽我们的学习视野,何乐而不为?我们需要把握有限的资源,做无限的学问。而这种学习,叫做自学。

自学,也意味着自觉。如果一个人,他有学习的热情,他知晓学习的益处,那他必能学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也就是知学和懂学。在高中的我们常听老师这样说,上了大学,一切要靠自己,要懂得如何自学。

道理当然没错,对于一个学者来说,自学是不可或缺的。图书馆的书籍、校园网的资源、强大的搜索引擎,这些都是我们自学的工具,通过自学,提升自己,只有强化终端,优质的配件才会发挥它的作用。

但问题在于,是否自学,就足够了?

作为一个大学生,足够;而作为一个学者,远远不够。思维的碰撞、逻辑的交流、知己的欣赏,远非一人可完成,当然世上并非没有精神分裂者,但,毕竟少数,你不是,我亦然。这时,我们需要一个人或一些人,和我们共同学习,这种形式,叫做治学。

我们常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形象,在上大学之后,似乎在我们的脑海中逐渐淡化。我们已经习惯了老师在上面上课,我们在下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直爽一些的干脆翘掉。老师变成一个可有可无、事不关己的角色。但事实上,大学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便是老师。 

好老师阅学生不止千人,他们了解你的困惑明白你的难处,甚至以他们博学的见识与你争辩一番也只不过是稀疏小事。去上值得去上的课,若无意义,不如去自学。这句话是不是应该改为,去上值得上的课,去找值得交谈的老师,不然不如去自学。和老师的密切交谈可以让你发现不一样的角度,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井底之蛙。夏虫不可语冰,你不一定是夏虫,他也不一定就是冰,但差距,你不可否认与老师成为伙伴,甚至挚友,你将会受用无尽。

人们在学会打字之前,首先学会的是神情的表达和语言的交流,走出虚拟的世界,进行一次心灵的原始沟通。人,只有在与人的交往中,才能发现真正的自己。 

自学配合有用的社交,便是理想中的大学教育。

  
十四

李水无拘


我想,我并非教育专业的学生,所体验的人生也仅仅是自己所亲生经历的这小半辈子,以及在读书的过程中所神游的其他人(然而大部分都并未涉及大学教育)的人生。因此,我无法直接高屋建瓴地大谈我理想中的大学教育,而希望从我想从大学教育里得到什么入手,用倒推的方式粗略地说一说我觉得这样的目的可以通过怎样的教育方式实现。
那么,我希望在大学期间得到什么?
答案很简单,我希望得到的东西是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俞敏洪在一次演讲中讲到了一个令我怦然心动的观点:一个人的优秀并不是因为你考上了北大就优秀了,并不是因为你上了哈佛就优秀了,也并不会因为你长相好看而优秀。一个人真正优秀的特质来自于内心想要变得更加优秀的那种强烈的渴望,和对生命的追求那种火热的激情。
这个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也让我在思考理想中的大学教育这个题目时以此为出发点,大致分出了以下几项我希望大学教育提供给我的东西。


1. 专业知识

进入大学最主要的还是为了学本事,专业知识还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专业知识作为基础的作用毋庸置疑,也与通识为并列关系,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2. 广泛的资源与知识

我是翻译专业的学生,铭记着师兄师姐传下来的一句话,据说是某位很厉害的前辈所言的作为一名翻译的基本要求:Know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 and know everything about something. 我想这句话始于翻译而不止于翻译,始于职业要求而不止于职业要求。
从生命的角度来讲,我只有一次经历生命的机会,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尽可能多的享受我作为一个的权利和自由。理想的大学教育该像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可以窥见精彩纷呈的世界,可以自由地选择我所感兴趣的或是我认为重要的方向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大学该提供的不仅仅是资源,更是引导——引导我们学会去寻找与筛选资源,不拘泥于功利的实用性而对文学、艺术、哲学等等表面上看来并不能产生直接利益但却凝结了人类最灿烂的智慧结晶的文化内容视而不见。


3. 学会深度思考与领悟

有了广泛的知识与资源来源,更重要的便该是学会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深度思考,特别是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在生命的前十几个年头,思考与领悟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大学教育,便该带来更为深度而有智慧的思考与领悟了。

思考与领悟也分两种:自我反思与对外部资源与知识的思考。自我反思是自我进步的基础,让自己不是盲目地貌似天天泡图书馆学得很努力却感觉前路茫茫不知所向,让自己的努力变得有意义。对外部资源知识的思考呢,却让我觉得有矛盾的两个方向。

一方面,所知逐渐增长,应当学会不再天真地轻信某些事情,拥有更加尖锐的思想;但是,尖锐的思想却可能会对一个人的心灵带来危险的冲撞,以至于撞碎了深处的根基,酿成悲剧的后果。很多很深的悲剧,就来源于内心缺乏稳定的力量。
总听人说,很多年轻时很激进的人一上岁数,就喜欢读中国的古书了。现在想来,是因为年龄和阅历都要求一种沉默而和谐的东西在生命中及时出现,没有人可以一生承受来自内心的分裂。

当然这些对于大学教育来说也许还太远,听起来也有点老气。但是,我的确觉得,大学教育应当教会我们辨别与洞察真伪,却也应当教会我们一种更为宽容的生活态度。这不是世故与圆滑,而是学会一种真正的圆融与高雅,能够更为冷静缜密地面对世界上的一切变故,不为浅表的诱导所动而更客观深入地分析认识,而非愤青或一味的冷漠。

对于以上这几点,其实我也并不清楚怎样的大学教育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目前来说我最相信的,还是更多的体验和阅读。

走笔至此想起《罗马假日》里的经典台词:“You can either travel or read, but either your body or soul must be on the way.”旅行、更多的体验,更深、更广的阅读,在成长的过程中认真地去体会,总能有一个智慧的临界点让我豁然开朗。 


4. 养成阅读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感觉人的成长与进步其实也可以比作人工智能的研发,颇有一点数学归纳法的意味。只要设定了好的开头,设定好这一步实现后到下一步的学习进步的方式,就可以形成一个完善的前进轨道放手去做了。


所以,当大学提供了最优质最全面的资源,有了最完美的指导之后,最重要的还是要保证这个学习过程的可持续性,即终身学习。这大概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走出校门后,把学校里学的知识全部忘记,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

这,应该也是全世界对于大学教育最有共识的一点吧。人之为人,我们拥有智慧,拥有道德和慈悲,并且拥有进步与成长的力量。

在人生里,大学不过是开始,后面的路还长着,正如《魔戒》里所说的——

Home is behind, the world ahead.   

                                

十五

王宛

   

大学的教育不应该只是关于知识的教育,而更是关于智慧的教育。大学是人不断追求自我完善与发展的一个阶段,知识只是这种完善的一部分,我们要把从大学中学到的知识,内化自省,用于实践,在不断吸收知识和实践中所得,从而得到品格和精神上的提升。知识是会被遗忘的,然而由知识而得到的智慧,却是不易消减的。

大学的教育亦不只是职业的教育,职业者,学会如何在某个行业工作,掌握行业需要的技能。大学教育当然要培育出本专业的人才,但一个好的大学教育应当是事业的教育,有理想的教育,有专业追求的教育。只有在真正了解了一个学科的魅力之后,才会把它当成一个事业去追求和建设,而大学的一个重任,就是引领学子们走向这个魅力无限的学科的大门,好奇心与求知欲自会把他们带得更远。

大学教育从本质上是关于人的教育。钱穆在《理想中的大学》一文中,提到大学教育课程的表面与实质:哲学是研究人生的最高理论,文学和艺术学科其实是欣赏人生的最高境界,天文与地质是为了了解人类生存的宇宙,心理与生物是对生命和真情的探究,历史与地理是博通以往人事经历的学科。这些学科本质上都离不开人,如果我们透过各个学科的表面,不难在其中发现人的影子,我们研究的领域,都是直接或间接与我们人类的生活发生着关系的。大学的教育要以人类更好地生活为导向。

所以说,大学教育应该让学子们能够展现本性也就是人所天生具有的东西,而这也是大学需要自由的原因。北大校长蔡元培就提出过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自由不仅维护人的天性,还维护价值的多元。在一个多元价值的地方才更容易有思维的碰撞,在争执中才更易有新的发现和新的认识。自由也意味着包容,而包容则意味着微小的声音和不一样的言论也能够被接受,不至于让处于少部分的人的观念陷入沉默的螺旋。  


精彩的分享暂告一段落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附上本期冬季阅读训练营的书目:

社会学 《逃避自由》

文学 《心灵的焦灼》

历史 《中国近代史》

社会心理学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

教育学 《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