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想中的大学教育"--2016年冬季阅读训练营优秀报名文字节选(上)

作者: 时间:2017年11月03日 浏览人次: 来源:推广
时间:2017年11月03日 浏览人次:5410 来源:推广

主旨诠释寒假,我们因书结缘,以书会友。

思想的多元与个人的特质,

都为这个冬季带来色彩与灵动。

何为“理想中的大学教育”?每个好学的深思者都有自己的答案。
以下是本次冬季阅读训练营报名文字节选。

精彩回放


陈茜


大学当如此:师者不以职称论文发表为目的,学生不以通过考试为要务。对老师的评价,应从与学生的亲近程度、学生对其讲述内容的运用程度考量;对学生的评价,应从知识的融会贯通、课堂内外实践结合紧密度考量。 师生互动频繁,不仅仅在学业上,在生活上,选择上实现平等对话。在整体目的上,大学教育追求的不是结果,而应是可能性,每个学生个体的无限可能性。提倡通识教育,让学生沉浸在不同学科,找到真正兴趣所在。  


李晓涵


大学教育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索、认识自己的环境。“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在上千年以前就提出的人生命题。读完高中后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的特质的学生比比皆是。理想中的大学教育,就是可以帮助学生去了解自己、探索自己的爱好特质、不苛求不抬高地正确评价自己的教育。大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提高思辨能力。在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信息真伪、辩证看待事态发展、具有全局观念的能力很重要。理想的大学教育,课堂上会多一些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思维碰撞,在校园里看到学生请教老师问题,路上听到学生之间关于某个问题的争论。大学教育应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为何而读大学?职业、工作或许是最直接最小我的目的,但却不是大学最大意义所在。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大学生的发展与国家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大学教育应当引导大学生往站在更高的格局看,将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趋势结合起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陈少霓

大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寻找人生的方向、挑战自己的潜能。太多迷茫的大学生被“杀”死在最好的年纪,失去斗志,每天如行尸走肉,没有人生目标。大学的老师应当了解学生的想法,帮助学生开拓眼界,帮助他们寻找人生方向。学校应该多举办不同的活动,让学生挑战自己的潜能,而不应只局限于学术、创业、社团活动。


彭莹

古代中国所行及笄之礼、弱冠之礼是在形式上对成人的认可,而大学教育则是在内涵上对人进行塑造以成人。蔡元培认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以我之见,大学教育即成人教育,理想的大学教育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人进行塑造。1.人性。大学的核心教育在于做人。刚进入大学的我们在理性与情感之间,在对与错之间,在善与恶之间,并没有异常清晰的认识和无比坚定的立场,我们不敢肯定我们是否能够驾驭我们身体里的那个little devil,而大学教育在此应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让我们内心的little angel在我们面对事关人性的选择时战胜little devil,让人性中的阴暗面逐步被理性征服。2.文化。人性的养成更多的在于自身素养的积累以及内涵的积淀——“文以化人”。大学教育应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大学教育的成功与否体现在学习是否成为一种习惯,成为每个学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唯有当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做到“通识”,真正实现“学贯中西”。而习惯的养成又离不开文化环境的熏染,因此大学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上,多举办诸如读书月、读书分享会、阶段读书交流会、中外学生交流会等一系列让我们能够培养学习兴趣的活动。独立思考。学会学习的下一步便是学会思考,“学而不思则罔”。大学应当是一个思想的大熔炉,如稷下学宫;有各种思想的火花相互碰撞。如蔡元培时期的北大;有各位大咖醉心于学术研究并以独特有效的方式传授其成果,如西南联大。但如今的大学教育逐步臣服于市场,大学生的思想也常被各种利益所驾驭,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理想中的大学教育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建立自己独立的思考体系,对于世界、对于生活的每一个维度都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叶思远

理想中的大学教育,应该以素质教育为主专业教育为辅。关于素质教育,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说,“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发展学习能力,更重要是发展“自我发展能力”,要能够心灵健康、人格健全、智力进步,以及体质良好。因此在这些方面的培养,大学应该不遗余力。进行职业规划、举办学者讲座、举行运动会等等,都是应该鼓励的。大学的教育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掘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老师不应一味地填鸭,而应当让学生更多地去思考问题。思考以及激辩的过程,能够不断地去激发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塑造学生良好的思维。专业的教育要求学生有一个“苦学”的过程,我甚至同意在一定程度上使用研究生的学习模式。其实在很多的名校,尤其是国外,都是宽进严出,任务繁多需要学生自己很努力地学习的。总的来说,大学的教育还是先要引导学生成为一个素质全面的人,其次要使学生在专业学科上也做到扎实、突出,为进入职场、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李清玲

我理想中的大学教育,应是如中大校训那般:“博学之,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希望大学里有一种思考的氛围,在输出的同时,更能够重视输入。它培养的不能是用就业率之类的硬标准来衡量的流水线上的毕业生,而是有思想有担当的人,培养的是人格。这种大学教育能够影响每一个学生,让他们人习惯于去深思探索,让他们能够沉住气,去学习去沉淀,而不急于输出急于成就。理想中的大学教育,是培养人,而不是人的功利目的。

梁贻丹

我理想中的大学是一个宽松自由,崇尚学术,充满人文关怀的地方。大学应营造一种崇尚知识的氛围,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有机会去学习一切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并且有机会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形成有共同学术爱好的圈子。老师则专研学术,讲课生动并且能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大学里的考试应注重平时考察,期末考试的比重应降低;应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增加实践课的比重,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中来;应引导学生积极与社会接触,多举办公益活动,尽自己所能帮助弱势人群。经过四年这种大学教育,学生将清楚自己的兴趣与方向,有一定的人文素养与自学能力,清楚自己的能力与社会的需求,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生活和道路。 


卢丽玲

理想,如今已少有人敢在人前大声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大多数大学生的目光都聚集在绩点、考证、实习上,努力地使自己从学校这所“工厂”出去后能被估个“好价钱”。所幸在学校仍有通识平台这样的地方,能让我感受到不同于大环境的气息。我理想中的大学教育,有人一起谈诗歌、谈理想、谈教育、谈生命。我羡慕诗人海子课后与骆一禾共同交流新作的诗稿,羡慕毛泽东在大学里以学友会主办工人夜校、创办读书会读书交友等等,这些是我理想中的大学生活的模样。去年五月我参加了一次思奔分享会。参会伙伴们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谈论书籍、理想、当前的教育、理想的教育;还有长者赠送《教育的目的》一书表达对年轻一代寄予的厚望。这是一次令我感受到理想的味道的分享会,至今印象深刻。我理想中的大学教育,应被赋予更多的生命意义,应更多地心怀天下、怀揣理想、不断思考。 


    

九 

余 杭

读过不少关于此类话题的文章,无非是讲开放式的教育——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浓厚学术氛围、紧跟时代步伐、联系社会、培养学生的个性。我理想中的大学教育,是培养能够安于闲散的、了解国学的学生的教育。东坡《志林》有云:“安勤苦易,安闲散难……能耐富贵,安闲散,必有道之士也。”什么是闲散?被他人缜密安排了的时间不叫闲散,那是匆忙。拥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选择学习或者玩耍才是闲散。但闲散似乎腐蚀人心,犹记沈从文的那句“我一生最怕闲散,一闲就把生命的意义全失去了。”是啊,心中的蓝图总会被零零碎碎的时间,枝枝蔓蔓的岁月,冲得散散乱乱。那么如何安于闲散呢?如沈先生说的,忙起来。于是选择拿到漂亮的成绩单,展开可当扇子使用的证书,去志协帮助他人,在大自然印下足迹,在文字间写下疑惑,在黑白键间游走……不禁要问,这是忙,如何为“闲散”?支配自己时间的权利在自己的手上,这便是闲散。外部的坏境是闲散,我们自己的内心选择了忙碌。这便是安于闲散,以选择忙碌来安于闲散。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保持着一份自我、一份对自己在做着什么想要什么的清醒认识,不至于泯然众人,生命也才会有趣。   



张星健


在聊我心目中的大学教育之前,不妨先聊聊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吧。我希望能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这样的有趣,自然不是来自哗众取宠的小丑式的娱乐,而是一种自身知识和阅历的展示。如钱钟书等学者,往往一言一语都带着一种学者式的幽默,令人在捧腹之余又能有所感悟。对于他们自身而言,能以这样的生活态度面对一切困难。这样的生活是我所向往的。用中大博雅学院的话来说,“我推崇的人生价值不是金钱,而是智慧与修养。”因此,我认为谈论大学教育可能还是要回到老生常谈的话题: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以就业率来评定吗?以月薪来评定吗?不是。大学教育最先应当教会学生的是如何终身学习,最终成为一个对自己满意、对社会有用的人。关于通识教育。非常遗憾的看到,当今社会明显对于某些学科存在偏见,如人文学科。阿姆斯特丹大学今年几乎成功实施了他们的“Profiel 2016”的计划,该计划欲将许多的小人文学科强行合并甚至关闭,幸而最后在学生的抗议下没有实施;日本的文部科学省今年下发的通知也建议大学进行组织改革,将人文社会科学组织关闭或转型。大学教育不该存在这样的偏见啊! 


精彩的分享暂告一段落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附上本期冬季阅读训练营的书目:

社会学 《逃避自由》

文学 《心灵的焦灼》历史 《中国近代史》

教育学 《教育的目的》

社会心理学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