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特辑 | 失落的春天

作者: 时间:2019年04月03日 浏览人次: 来源:咨询推广部


时间:2019年04月03日  浏览人次:1414 来源:咨询推广部


1554279249233459.jpg


文字、编辑 / 齐星海

责编 / 李宛馨、马超颖

 

原创特辑专栏


      叮叮叮!本学期的原创特辑专栏又与大家见面啦。从本学期开始,每一个月在图书馆紫云读书社举办的各项常规活动都会有一个主题。每月一期的原创特辑也会贴合当月的主题。

那么提到三月,你会想到哪些成语呢?

 

     春暖花开、春回大地、春意盎然...... 没错!我们三月份的主题便是——春·颂。希望大家持续关注、多多转发!当然我们更欢迎大家在评论区里留下你对春天的看法哦。

 

1

又是三月


1554279360697479.jpg


      父亲曾跟我讲过他最喜欢的一句古文。

      父亲对文学并不感兴趣,大学时代也并未与文言文打过多少交道。他的古文功底大抵来自高中的语文课本,而穿过逾三十年的时间长河,他印象最深的却是这么一句: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1554279413433319.jpg


      如今这篇文章早已从课本上撤下,知道的人并不多了。而父亲自己也只记得这么一句话,至于出处也已记不清了。后来我自己用网络检索,才找到出处:

 

南朝梁丘迟的《与陈伯之书》

 

      陈伯之是丘迟的故交,带兵叛逃到了大江另一边的北魏。于是丘迟受命写了一封信给他,希望他重新回归南朝。在一番奉承吹捧与分析利害之间,就藏进了一句这样的话。

 

      这样一篇政治文书却用上了这样浪漫的抒情文笔,仔细想来,却比后面长篇大论的铺陈利害更加动人。

 

      故乡与故人是中国人心底最深的情结。而春天又象征着花,鸟,生命,以及一切美好的东西。当这两个要素叠加,便有了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2

春天与我们


      四季是温带的专利,尤以季风气候区为甚。而东亚也就成为了地球上四季最为分明的地区之一。因此这里的民族,也就天生有了对季节敏锐的感受。

 

      农耕时代,随季节安排农事是一切的基础。而我们的整个文化体系,也就围绕着这个基础建立起来。

 

      春季象征播种,也就意味着生命的萌生。进而代表了希望与成长。所以春天,在我们的文士笔下,往往便是这样一副生机勃勃的样子:


1554279551870544.jpg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

 

      我们的邻国日本,则在季节这一点上更加“吹毛求疵”。在传统日本诗歌(俳句)中,用来表示季节属性的词语(被称为“季语”)是决不能缺少的,而使用哪个季节的意象,则严格限制了这首俳句的情感色彩。东方文学喜欢用某个事物(意象)来象征某种抽象的情感,而与“春”相关的意象(比如各种花,杜鹃,黄莺,新绿),则无一例外地代表着喜悦和新的生命力。

 

      所以,象征春天开始的春节,也成为了我们最为重要的节日,为逝者寄托哀思的清明,则与春天的离去同步。我们的文化传统与生活,就是这样紧密地与春天联系在一起的。

 

3

消失的春天


1554279658204772.jpg


      可是在当下的时代,“四季”这个概念也变得逐渐模糊起来。除了气温变化带给我们的感受,我们对“春天应该是怎么样的”也逐渐失去了具体的概念。在钢筋水泥筑起的森林里,我们越来越少去关注植物与气候的状态,清晨的鸟鸣有时甚至会让我们感到烦躁。

 

      于是我们有时开始怪罪城市的绿化不够,开始号召“回归田园生活”,开始奔波于市中心和郊外,希望这样可以帮我们找回失去了的春天。

 

      可我觉得,问题并不在春天,而在我们自己。

 

      在日本,“对四季变化的敏感程度”常被视作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准之一。

 

      察觉季节的变化与它带来的风物的改变,意味着我们仍然关注着我们生活的环境并且还对它充满了兴趣。而毫无疑问的是,如今的许多生活方式正悄然消磨着我们的这种感知。

 

      而要找回这种感知,是比特意到生活之外的什么地方去找回“春天”方便得多的一件事情。在自己窗前放一株小绿植,每天浇浇水,当眼前出现不一样的色彩的时候,停下来看看四周。

 

      当这样做时你会发现,春天其实并未走远。


1554279734358062.jpg


校园里同学们种的多肉

 


1554279791965728.jpg


校道上的花树


155427983596295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