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特辑 | “阅·历”随想

作者: 时间:2019年05月06日 浏览人次: 来源:咨询推广部

时间:2019年05月06日  浏览人次:2171 来源:咨询推广部

“阅历”一词,说的是一个人依托其经历过的事而产生的对事物的理解,倘若单纯地拆分开来看作是“阅读”与“经历”的结合,恐怕是不够的。友人曾经苦恼地找到我说,忽然觉得自己的存在很虚无。她认为自己的所有观点都是来源于别人,而不是自己萌生的,这种自己是被其他事物构建而成的感觉使她感到无力。


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每个人所阅读的、所经历的事物或许各不相同,但是总有重合的部分,如果不同人读同一本书、经历同一件事却都产生了一模一样的感悟,那恐怕是怪事一桩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大概就体现在接收到信息后对此产生的不同反应上吧,而这不同的反应,又建立在思考之上。


虽然同样的阅读与经历不一定会带来相同的阅历,但一个人的阅历却可以侧面地反映出他阅读与经历过的事物。可这仅仅只是一个很小很小的侧面,因为人是很多面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获取的信息面也更加广泛,理解与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果想要以此来给人打上标签,应当是失之偏颇的。


1557126893409881.jpg


虽然同样的阅读与经历不一定会带来相同的阅历,但一个人的阅历却可以侧面地反映出他阅读与经历过的事物。可这仅仅只是一个很小很小的侧面,因为人是很多面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获取的信息面也更加广泛,理解与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果想要通过一个人暂时的观点来给他打上标签,应当是失之偏颇的。


当然,如果能将阅读与经历结合的话,则是更加好的途径。之前在阅读蔡崇达的散文集《皮囊》的时候,常常令我产生一种奇妙的感觉。我和蔡崇达同样都是泉州人,虽然居住的小镇不同,但是他笔下细腻的闽南风貌却是我非常熟悉的。在阅读他对故乡温情而又残酷的叙述时,我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让我“又爱又恨”的老家,那个同样传统温暖却又同样封建落后的村落。虽然我并不完全赞同他的观点,但通过他全新的视角,我重新开始审视自己对故土的态度,重新开始整理自己对故土的印象。


还有一种文学体裁能将阅读与经历结合,那就是非虚构文学。非虚构文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立足于经过作者调查过的真实情况,却又带有作者本人的情感色彩。这让读者不仅可以了解事情的情况(虽然经过作者的加工),还可以了解到作者本人的看法,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与作者“神交”。


我最近在阅读的《一百个人的十年》便是如此。冯骥才整理了“文化大革命”亲历者的来信,并在每章最后留下了凝练而精彩的点评,引人深思。不过就像我在前文所说,阅历的本质不同建立在思考之上,倘若没有思考,那便和一根随风而动的芦苇没有差别了。


1557126936524871.gif


文字:丁琪琪

审核:李宛馨、马超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