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下午,我校高级翻译学院教师钱芳博士在北校区图书馆一楼悦读沙龙室为读者带来了一场关于译员工作与翻译学习的讲座,她主要从职业口译及起源、职业译员的职业素养、疫情期间及后疫情时代的口译工作、学习与工作建议这四方面展开介绍。2020年2月,钱芳博士为中国-世卫组织新冠病毒联合考察组武汉考察担任翻译工作。她的这段特殊经历和丰富的口译实践与教学经验,吸引了大批读者前来参加此次悦读沙龙活动。
她从今年3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中国—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报告》以及3月31号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中方专家组新闻发布会这两项抗疫高度相关活动出发,提醒同学们时刻关注时事了解时事对于职业译员的重要性。回顾一年前的经历,她提到,长期以来的职业经验与积累所培养的译员能力,以及更为重要的全民抗疫行动所带给自己的触动,使她感受到了强烈召唤,最终促成了这次翻译工作的成行。
悦读沙龙现场
职业口译的起源
谈到职业口译工作的起源,钱芳介绍到,虽然口译活动古已有之,但是现代口译的教学、研究及职业化起源是在欧洲。她引用了Franz Pöchhacker与Daniel Gile关于口译及职业翻译定义,回顾了口译及职业口译相关概念,同时指出随着技术的进展和时代的发展,口译活动的内涵及类别也发生了变化。通过分析穆雷、傅琳凌研究中的新旧《职业分类大典》对翻译职业定义的表格,她谈到,从99年和15年对翻译人员的分类、专业描述和主要任务等相关阐述中,可以看出翻译工作内容不断细化与丰富,例如新增了手语翻译这一类别等,这体现了社会对翻译职业认识与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和翻译职业新的发展趋势。
介绍口译的分类时,她引用了Pöchhacker在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中关于同传的分类及在2020年2月线上讲座中有关口译的两个分类标准(是否在场以及是否需要设备辅助)及分类内容,认为技术的进步促使口译活动分类不断细化。
钱芳还详细介绍了职业口译发展早期的里程碑事件,包括巴黎和会、同传系统及设备的发明、日内瓦高翻学院的成立、纽伦堡审判、联合国大会第152号决议、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的成立等,以提醒同学们通过对职业口译诞生及发展历史背景的了解来帮助自己进一步把握这一职业当前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职业译员的职业素养
谈到译员的胜任力,钱芳引用了柴明颎教授的观点,认为口译员特定的职业技能要通过专业培训完成,这种培训不同于外语培训,要建立在学习者已充分掌握语言运用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关于专业译员培训,她详细介绍了广外模式:从施季甫、朱道敏等老一辈老师开始,广外的口译教育从无到有,从中国大陆第一个翻译系的设立到广外高翻学院的成立,从广外高翻与联合国(UN MOU University)签署合作备忘录、到成为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CIUTI)成员、再到广外高翻口译系于今年年初被列入AIIC学校名录,这说明了广外口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表明了国际机构对我校学生水平和教育水准的认可。
在解析语言、技能、知识、心理、交际、认知等维度的口译能力要素后,钱芳引用鲍川运教授的观点,认为职业化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做合适的事说合适的话。口译要达到职业化,应当有相当部分的译员将口译工作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并且具有职业素养,遵守职业规范,掌握职业技能。她同时介绍了2019年中国译协发布的《译员职业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帮助同学们详细了解了《规范》中对译员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包括端正态度、胜任能力、忠实传译、保持中立、保守秘密、遵守契约、合作互助、妥用技术、提升自我等。
悦读沙龙现场
疫情期间及后疫情时代的口译工作
说到疫情中的翻译工作,钱芳谈到,在翻译界有许多同行都参与其中,并提到西语学院的多语种团队在海关的服务经历,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佩。她分享了自己在陪同考察方舱医院的工作照以及其他同行的工作照片,通过这些照片介绍了疫情中的交传、同传、手语翻译等工作方式。钱芳强调“要不断适应环境和技术的变化发展,根据需求调整自身,而不是固步自封”。谈到疫情最吃紧时的口译工作,钱芳坦言,她并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特别了不起的事情,自己身边也有很多克服了自身困难冲在抗疫一线的人。她感慨地说到:“在被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去做事,是很值得的。”
钱芳引用中国译协《战疫与求变:语言服务企业在行动》调查报告中疫情对国内语言服务企业影响的有关内容,介绍了疫情对不同类型语言服务企业及语言服务活动的不同程度影响,以及疫情催生的语服企业业务调整及转型。她还引用任文在《新时代语境下翻译伦理再思》一文中对“新时代语境”的特点分析,包括语言服务业“客户中心主义”的行业特点、翻译职业化的发展及未完成状态、技术给翻译活动带来改变,以提醒同学们了解语言服务行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以及疫情催生的新的发展方向及机遇。
悦读沙龙现场
学习及工作建议
钱芳从不同的角度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她从教育工作者的视角出发,建议同学们要戒急戒躁,沉着耐心;重视基础,提升自我;勤于自学,善于总结;了解行业,找准定位。找准自我定位,构建知识框架,提升学习能力,端正学习态度,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自我评价和训练时,要找到好“尺子”、好方法,并持之以恒。然后,她从翻译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建议同学们要从对行业正确的认知开始,学习如何与人相处、打交道,做事情时要“靠谱”,有交代、有着落,同时也要爱惜自己的羽毛,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把自己的职业道路走稳、走好、走持久。
悦读沙龙现场座无虚席
推荐书目:
《译响天开:会议口译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 詹成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副标题:-会议口译的思考与实践
出版年:2013-5
ISBN:9787513529860
内容简介: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从一些实践和教学的问题出发,以轻松的笔调畅谈口译,与读者分享许多口译工作案例和这一行业中的趣闻轶事,对于口译教师和学员,以及对口译感兴趣的各界人士介绍关于口译职业、实践和训练的情况;以作者进入口译殿堂并且不断发展进步的经历激励有志于从事这项职业的青年学生。
《译言译行——口译生活随想录的观后感》
作者: 詹成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副标题:口译生活随想录
出版年:2015-4-1
ISBN:9787513558334
内容简介:《译言译行——口译生活随想录的观后感》是一本以口译和人生为主题的随笔集,由40篇文章组成。本书延续了《译响天开》中“结合我自己的工作经历,从一些实践和教学的问题出发,以轻松的笔调畅谈口译”的风格,希望结合口译实践和生活体验,倡导用口译工作中严谨、自信、明辨、笃行的精神气质贯穿和引领我们的生活,真正实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口译教学——广外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仲伟合等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年:2020-1
ISBN:9787521314533
内容简介:《口译教学:广外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旨在提供面向中国学习者的系统的口译课程与口译教学体系。本书扎根于广外口泽教研团队的理论研究和探索,系统梳理近30年的口译教学实践,提炼出专业口译能力培养模式。本书基于清晰的口译教学理念与原则,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解答口译教学的实际问题:如何建设专业化的口译教学体系,如何科学地规划口译教学大纲,如何循序渐进地开展口译教学,如何给予口译质量反馈等。
《直译中苏高层会晤》
作者: 郑少锋 / 顾达寿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年:2011-1
ISBN:9787801709431
内容简介:《直译中苏高层会晤》系苏联资深外交官、汉学家顾达寿的回忆录。他于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曾作为苏联外交部特使在中国前后工作了12年,从普通译员一直到苏联驻中国大使馆的首席翻译,曾亲历新中国建立初期至“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经济建设、政治运动、中苏关系演变的历史风云,多次担任中共高层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柯西金、米高扬等重大会晤的翻译,对其间发生的某些历史事件作了较为客观描述,并首次披露了苏联和中国领导人高层会晤和重大历史事件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和轶闻轶事。
《从新手到高手:口译实战案例30讲》
作者: 姚斌 / 朱玉犇
出版社:中译出版社
出版年:2021-3
ISBN:9787500163916
本书从口译实战中的真实案例入手,将相关理论知识与作者和多名译员的职业经验相结合,对口译员的职业素养展开全方位解析。全书共30讲,分为“译前准备篇”“译中应对篇”和“职业伦理篇”三大部分,每讲都包括知识讲解、案例、案例分析、思考与讨论、拓展阅读和本章小结等几项内容。全书不仅从语言、技巧的维度来讨论口译工作,更从译者着装、翻译设备、会议信息等诸多职业视角对译者展开实战指导,可为新手译员的“指南书”,也可为口译爱好者的“案头书”。
《The Origins of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作者: Francesca Gaiba
出版社: 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
副标题: The Nuremberg Trial
出版年: 1998-08-13
ISBN: 9780776604572
This book offers the first complete analysis of the emergence of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a the Nuremburg Trail and the individuals who made the process possible. Francesca Gaiba offers new insight into this monumental event based on extensive archival research and interviews with interpreters, who worked at the trial. This work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specific linguistic needs of the trial, and examines the recruiting of interpreters and the technical support available to th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