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悦读沙龙(17)欣赏艺术就是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

作者: 时间:2017年10月25日 浏览人次: 来源:推广

时间:2017年10月25日  浏览人次:5793 来源:推广

 QQ图片20171025145356.jpg

艺术家是如何从“对自然的视觉模仿和再造”走向“对世界的解构和重塑”?这个简短的问题包含了人类的心理认知发展、科技变革、精神诉求转变等多重因素。2017年10月19日,广外图书馆邀请到广东省高校本科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外艺术学院设计系副教授汪凌老师,在广外图书馆(南校区)悦读沙龙室举办的悦读讲座(17)现代绘画的审美解构——从视觉真实到心理真实,为在场的读者细细道来其中的原委。

 

图片1.png 

汪凌老师在讲座中

 

绘画艺术的表现取材于自然生活和社会现实,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表现形式,从古至今它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巫术记事到宗教传播叙事,再到对人生哲理的反思,绘画艺术(或者说视觉艺术)的变化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视觉经验和世界观的转变而变化。

汪凌从具体的画面元素——“空间”入手,分析了东西方绘画的差异性。譬如在传统绘画中,中国的散点透视就呈现出相对的二维性,艺术家将笔墨更多的留在上下左右的构图和布局中,通过“以白当黑”努力营造观者的心理空间。

文艺复兴之后,随着人类对世界认知方式的转变和科技的发展,艺术家不满足于对自然的简单模写,开始从画布画笔这样的简单媒材发展到多空间多材料的应用,比如大地艺术、装置艺术;从单学科的技术表现走向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和表现,比如和电子技术配合完成的数字媒体艺术,和生物学、人类学交叉完成的艺术调查和行为艺术等,讲座重点从二十世纪的印象派、立体派、未来派、波普艺术、欧普艺术等现代艺术流派的产生分析了这种观看和表达变化的发生和发展。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是对人类人性的一种心理投射。正如在讲座的开始,汪凌向在场的读者们展示的几组借助电子显微镜所拍摄的照片,无论是蚊子嘴、蜜蜂口器、蚂蚁腿还是月球表面的环形山,这些极微观和极宏观的画面对在场的读者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欣赏艺术,就是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没有一成不变的‘空间准则’和‘表现准则’,我们可以遵循它,改造它甚至推翻它。了解它们是为了使我们在前人已有的成果基础上,能灵活自由的运用这些规律。”汪凌说道。

图片2.png 

读者提问

 

读者提问:

1. 如何解读您的代表作“坏小孩”?

   汪凌:“坏”只是一个隐喻。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原初本真的“坏小孩”。“坏小孩”系列通过对信息技术告诉发展下成长起来的一群孩子的表现,勾勒中国当代社会的精神轮廓。他们生活在过度消费的时代,脸上泛着亢奋的红润。新技术创造的信息获取模式和传递方式,注定了他们是“千里眼”、“顺风耳”,足不出户即可通过一系列电子设备了解事态,过早地造就了一颗颗坚韧的心。这是一组非真实的肖像,是观念的肖像,更是一群带着试图揭示真想阴谋而被造就的“坏小孩”。

2. 怎样让“门外汉”一眼看懂现代绘画?

汪凌:所谓的看懂,实际上是艺术对人最直观的感受,并非对艺术本身的解读。要相信艺术作品给自己带来的反思和影响。

 

现场视频欣赏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