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05月17日 浏览人次:4728 来源:咨询推广部
文字 / 陈思琳
编辑 / 丁琪琪
责编 / 李宛馨 马超颖
引言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每当吟诵出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篇词句时,大部分人的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一位优柔寡断、不理朝政、儿女情长的李煜形象。但事实上,历史中的李煜并非如我们刻板印象中那样“生在深宫中,长于妇人手”。恰恰相反,他是一位乐善好施、爱民如子,并且专情如一的末代君王。
本次的悦读讲堂中,我校张向荣教授便从四个角度,以李煜的词句为证,为大家澄清这位被人误会的天才词人——李煜。讲座由图书馆李宛馨老师主持。
李煜其人
讲座开头,张教授便展示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地图,并简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李煜的父亲李璟扩张失败的历史事件。张教授幽默地指出,亡国一事不应该由李煜“背锅”。正是由于父辈这个错误决定,南唐到了李煜登基时已经丢掉了北方的大片土地,导致后期宋军的进一步进攻。
接着,张教授以“优柔”和“孤独”两个词概括了李煜的性格特征。李煜无心参与帝位之争,他自号钟隐、莲峰居士,只想纵情山水,甚至一度想隐居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的中山。可是命运偏偏给无心皇位的李煜开了个玩笑——因为叔父、兄长的接连去世,身为第六子的李煜最后居然阴差阳错地坐上了龙椅。
“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公元961年,李煜登基,开启了同时作为一国之君和天才词人的跌宕一生。
万顷波中得自由
少年李煜
尽管李煜从未想过争夺帝位,他却因自出生以来便长着丰颊、骈齿、重瞳子的“帝王相”而被兄长处处提防。在登上皇位前,李煜如履薄冰,不得不以每日纵情声乐、游山玩水的方式来自保。
尽管要处处留心兄长的争斗,少年时代可以说是李煜一生中最自由快乐的一段时光。在暂时远离干戈与硝烟的岁月静好中,“一壶酒,一竿身”便怡然自得,颇似苏轼《赤壁赋》中“渔樵于江渚之上”的悠然与闲适。又如《渔父词(其二)》中所描述的那样,李煜在灿然的花间举杯祝觞,畅饮开怀,身为一代君王的他在万顷碧波中寻觅到了洒脱自由。
重按霓裳歌遍彻
青年李煜
青年时代的李煜写出了诸多刻画宫廷中设宴饮酒、男女情爱的诗词。在这段相对安定的日子里,李煜与一生的挚爱,即大周后、小周后相遇,并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后的快乐时光。
张教授引用了《传奇》中的一句歌词来形容李煜与大周后的邂逅:“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宴席上,李玉偶然邂逅了精通琵琶的大周后,从此二人便陷入爱河,过上了十年的幸福生活。对音律也有着极高造诣的李煜与擅弹琵琶的大周后携手,根据唐代残存的残缺乐章,复原了《霓裳羽衣曲》。
《玉楼春》一词便细致入微地描绘出宴会上莺歌燕舞、歌舞升平的情景。所有的热闹与喧嚣在最后一句戛然而止,只有寂寥的马蹄声和清凉的月光洒落于二人之上,二人甜蜜安宁的生活场景跃然纸上。而《一斛珠》更是靠寥寥数笔描写出佳人娇羞婀娜,二人情到浓时的香艳场面。张教授指出,正是这些句子使得现在的人们对于李煜产生了误解,形成了这位才子风流多情、荒淫无度的刻板印象。而实际上,这其实是当时二人幸福美满的生活侧面片段而已,并非李煜不理朝政的表现。从史料中可以看出,李煜笃信佛教,是一个予民生息、心系百姓的君王。
但是好景不长,公元964年,大周后病情加重,最终撒手人寰。当初相约白头偕老的伴侣如今阴阳两隔,李煜用诗词不断地回忆二人长达十年的恩爱生活,更加肝肠寸断。在给大周后的悼词《昭惠周后诔》中,李煜的悲痛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在大周后病重时,李煜与前来探病的大周后妹妹小周后与李煜相识相知,小周后又颇得李煜母亲的欢心,二人逐渐心生爱慕之情。公元968年,二人终于成婚。可是李煜不知道,南唐最危险的时刻已经慢慢降临了。
问君能有几多愁
君王李煜
由于北方赵匡胤的势力逐渐壮大,南唐也成了其觊觎的目标之一。张教授用了一张“暗中观察”的表情包,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双方互相揣摩的局势。此时,南唐名将林仁肇建议李煜派自己率兵攻打江北地区,若胜利则可收复失地,若败北就宣称其为叛军。可是李煜一方面顾忌打草惊蛇,另一方面不忍让人背负莫须有的罪名,加之后面李煜听信谗言,又中了赵匡胤的离间计,最后错杀了林仁肇。这也是众多史学家认为的南唐会灭亡的原因之一。
张教授介绍说,赵匡胤多次派“间谍”潜入南唐打探消息,又用“独栋联排别墅”礼贤宅诱惑李后主投降,无果后最终于公元974年开始进攻池州。南唐的军队节节败退,李煜于公元975年迎来了“仓皇辞庙日”,在教坊奏起催人泪下的别离之歌时,李煜沦为了宋的阶下囚。
在李煜三年的被俘生活中,他承受着亡国之痛与思乡之愁的双重折磨,在书信中哀叹:“此中日夕以泪洗面”。张教授向观众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段时间内李煜的词作中频繁出现的“梦”象征着什么呢?在张教授看来,这虚无缥缈的梦境便是李煜对于过去美满生活的回忆。可正是有着宛如“天上人间”的美好记忆,如今满目疮痍的现实才更加令人惆怅。现实是雨,现实是泪,现实还是一江绵延不绝的向东春水。张教授对比了李煜和李清照、张若虚、李白、刘禹锡等人笔下愁绪的异同,李煜的愁还多了一份作为君王的无奈,因此更加浓稠、令人痛心。
公元978年,李煜被赐毒酒。一江春水成绝响,世间再无李重光。一代天才词人,用一首最美的歌声《虞美人》结束了自己坎坷的一生。
提问环节
李煜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以水喻愁,流传千古,但是前人也有“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否说明这不是李煜首创的呢?又或者此句会不会是因为音律极佳、恰好符合意向而闻名于世呢?
张向荣教授:我也同意李煜借鉴了前人之作的观点。古人借鉴前人、进行再创作也是很常见的现象,例如李白就极度推崇大小谢、屈原的写作方法,因此此处有可能也是李煜借鉴古人的句子创作出的。而至于音律,因为古代词牌的格律是固定的,所以也许只是个巧合。
李煜“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中有个细节,“月”代表夜已深,而“暮”则是黄昏之时,此处是否矛盾呢?
张向荣教授:文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却又高于现实生活。因此文学中既有实际存在的,也有提炼升华的;既有眼前的,也有想象的。有时作者是想表达一定的意境,并且加入了自己的联想,所以解读时也不必过度纠结于实际,体会其意境即可。
李煜作为一代词宗,对于词的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张向荣教授:词的发展经历过三起三落。正如王国维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李煜让本来只在民间流传的词变成了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抬高了词的地位,可以说对于词第一次由俗到雅的转变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并且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宋词的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