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04月28日 浏览人次:6812 来源:咨询推广部
南越国的历史变迁给我们透露了怎样的信息?它的灭亡与枸杞酱之间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怎样历经浮沉和时代更迭发展壮大起来的?
4月27日晚7:00,著名作家马伯庸携新书《显微镜下的大明》做客图书馆悦读讲堂,在南校B8报告厅为读者带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分享会。他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考据严谨的史料,给大家讲述隐藏在 “大”历史宏大叙事背后,那些有血有肉的“小”人物、“小”事件。分享会由图书馆主办,广州新华集团、紫云读书社协办。图书馆副馆长钱国富担任主持人。
马伯庸分享会
讲座开场,马伯庸跳上演讲台,不拘小节的“自我介绍”立即带动了全场气氛。他分享自己的生活趣事,引申出我们作为普通读者,应该怎样看待历史:不需要拘泥于史料数据和记载,而是通过详细的事件场景来领悟。
马伯庸随后通过一系列史料图片继续阐释,例如敦煌文书中被涂抹修改的手抄《兰亭集序》、汉代镇墓石的墓志铭、“玄奘故里”石碑背后的故事,以及秦代竹简上王侯将相之外普通民众的书信来往。他继而讲到,我们通过这些记载可以看到不同时代下,作为“同样的人”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做出的选择。
讲解历史“小”故事
西汉大将唐蒙因为对枸杞酱的关注,发现从夜郎国通往南越国的密道,带兵借道,从而一举收复南越国;君主赵佗在晚年大费周折将故土枣树移植南方,并对每棵树作了详细记录。马伯庸通过这些具体生动地事件总结到,这些史料不仅仅反映国家之间的对峙、文化之间的传播等“大历史”,也使我们更深入感受到作为一国之君,背后的孤独寂寞和与常人无异的思乡之情。“而活字印刷书的发展变化,”马伯庸说道:“也说明了我们要多从历史的细节入手,才能发现存在在大历史中的规律。”
讲座结尾,马伯庸回到主题,强调历史中的“大”与“小”是互相依存的,只有了解足够多的“小”,才能对“大”又更感性、更规律的认识。
马伯庸语言生动活泼,接地气又不失严谨,贴近读者群体日常生活。讲座全程气氛高涨,结束之际大家意犹未尽,踊跃提问交流。
读者提问
读者提问:
Q:我个人在历史小说的写作中,会写一些大纲、精彩片段,但想联系在一起时,会遇到结构不清晰、史料上的残缺等问题,请问在这个过程总您是怎样平衡的?该怎样丰富自己的写作手法?
马伯庸:以我的经验来看,是不需要写大纲的,因为最后写出来的总是跟大纲不一样。而写作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开始动笔,一直往下写。就像卖油翁的“唯手熟尔”一样,写作就是一个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总结经验和直觉的过程,时间长了一定会有回报的。
Q:在写作过程中,应该如何在熟悉的题材中寻找既小又让人感兴趣的故事?
马伯庸:我觉得这和人生阅历有一定的关系,在这些熟悉的历史中找到与个人成长有关的情节,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和共鸣。这些新的发现就是我们写作的新素材。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成长。
Q:您觉得民间史料不够丰富对创作有怎样的影响?该怎样清除这些障碍?
马伯庸:还是需要大量的阅读,如果是写小说,比如我之前的《长安十二时辰》,里面就有许多虚构杜撰的情节,但这些虚构也要合情合理、像模像样,这就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而现在这本新书《显微镜下的大明》,与之前完全不同,它是完全真实的,因为它的民间记录是非常丰富的。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完全真实,不能虚构。
Q:请问您看书时的择书标准是怎样?
马伯庸:首先,我认为没有书是所谓必读的,阅读也是需要阅历和缘分的。有些东西可能要有一定的经历才能在读的时候豁然开朗。其次,阅读是没有标准的。我们要尽可能走出阅读舒适区,多去读一些未读过的领域,探索新的知识。这样并不是寻找所谓“难受区”,而是有可能会发现一个更舒适的区域。
马伯庸推荐书目:
1.《中国在梁庄》,梁鸿,I25/L416.30-1
2.《叫魂》,孔飞力,B992.5/K762-1
3.《IS PARIS BURNING》,拉莱﹒科林斯,I15/K254
4.《RIVER TOWN》,彼得﹒海斯勒,I712.65/H274-1
5.《王氏之死》,史景迁,K295.24/S344
6.《远方之镜:动荡不安的十四世纪》,巴巴拉·W·塔奇曼
7.《铸以代刻:十九世纪中文印刷变局》,苏精,TS8-092/S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