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悦读讲堂(23)谢有顺:阅读使我们免于平庸

作者: 时间:2019年04月24日 浏览人次: 来源:咨询推广部
时间:2019年04月24日 浏览人次:12772 来源:咨询推广部

4月23日下午3:30,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有顺做客广外图书馆,做了题为《阅读使我们免于平庸》的主题讲座,谢教授的讲座内容厚重,思想深刻,语言风趣幽默,拉开了2019年世界读书日活动月的序幕。

谢有顺教授开门见山,对讲座主题进行了破题,他说平庸也有其存在的权利,读书多少与平庸并无必然联系,但我们不能否认读书的多少、阅读的质量对个人的影响和改变。

                                              特写2.JPG

图:谢有顺教授在讲座中

他认为在当前数字化、网络化浪潮席卷的时代,阅读行为变得有难度并且不易坚持,所以该如何发挥主体选择、决定自己的阅读倾向至关重要。他通过对唐宋背景迁移到现代的假设探讨,说明了大环境对阅读途径和方式的影响,更生动举例——爱因斯坦临终之时设想只剩对莫扎特音乐的留恋、著名学者在离开家乡之际仅存对青铜器的不舍——从多重角度论证阅读对主体意识的渗透和塑造:读书人的可爱正在于此,不在乎金钱和物质,只是单纯地不愿失去发乎于心的喜好。

随后他用生动的例子、犀利的观点,从三个维度,层层递进的解答了“阅读到底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反复强调阅读”这两个命题。

第一,阅读使我们变得丰富且宽阔。

为何巴黎圣母院火灾能引起世界性关注?为何其他古迹、博物馆等类似事故却鲜有人知?这与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因为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使世人对这座符号性、地标性的建筑有了自己的认知和想象。谢有顺认为,这种认知和想象或许与客观存在略有差别,但在探索世界的这一层面,阅读实实在在地使我们获得了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联系到在校学生群体,他鲜明的观点也呼之欲出:外部环境的不平等我们无法否认,要抹平这种差异,只有通过阅读实现。他进一步解释,我们要捍卫阅读这种真正平等的权利,它对个人视野、层次和境界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谢有顺也呼吁广大学生读者,在学校的时间,最重要的事就是拼命读书,抓住一切机会读书。

第二,阅读激发我们心中的想象,使我们超越时空限制,遇见伟大的灵魂和远方的风景。

谢有顺认为,阅读使想象的边界不断扩张,使我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阅读,我们与古今中外伟大的灵魂有了接触,游览了名山大川,那些看不见听不到的东西被阅读带到了面前。这些他人的经历和思想也一点一滴、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构成了现在的自己。

“文学不能使我们活得更好,但能使我们活得更多”,他引用法国作家加缪的话,对阅读也作出了相同的判断:阅读就是通过人生经验、知识和想象的叠加,促进了个体的改变。

第三,阅读使我们变得成熟且深刻。

谢有顺首先定义了成熟的标准:掌握知识的同时不被知识所奴役。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充足的知识储备,再形成基本的辨析和判断能力,才能做到对庞杂信息的不盲从。微信推送“标题党”的泛滥、名家作品中的硬伤、二月河对某些历史小说作家的评判——他列举大量实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以上观点。并继续展开,认为只有阅读才能使主体掌握自身节奏,从而达到精神世界的从容,进而激发创造力。

以上三点环环相扣,紧贴主体,解释了什么是“免于平庸”,即丰富、超越和成熟。谢有顺旁征博引,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为大家作理论阐述之后,随即就“如何阅读”给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要读有关于人类文明的基本书目,即通识教育下的文史哲类图书。在不否认个人专深研究的前提下,谢有顺通过文化塑造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作用的举例分析,肯定了对人类文明基本思想相关书目阅读了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要读一些有难度的书。相比快乐阅读,谢有顺也肯定通过阅读感受到痛苦的体验。每一次痛苦的升华都是生命的拓展,是思想的改变和进步。

第三,要为自己的生命而读书。阅读不能只带有功利性和目的性,要有生命的呼应和精神上的共鸣。谢有顺以自己对金庸的喜爱为例,表达了阅读时内心的需要带来的强大力量。

第四,读比读什么更重要。这是谢有顺紧贴时代背景发出的倡议,他强调这是“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一点。在这个快速化、碎片化的信息时代,我们青年学生一定要坚持读、立志读,读好书。


全景1.JPG

图:讲座现场

 

两个小时的讲座接近尾声,报告厅依旧座无虚席,在场观众意犹未尽。跟随谢有顺明白晓畅的思路、引人入胜的讲解,大家更深刻地了解了阅读对个体的深刻影响。随后,他与现场观众互动交流,大家踊跃发言,提出问题热烈交流。


问答.JPG

图:读者提问

读者问答:

Q如今中学教材推荐的文学名著,许多学生对其不感兴趣,这种情况该如何引导学生阅读?

谢有顺:这个问题我也深感困惑,觉得很难。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生还比较缺乏阅读方面的自我挑战意识;另一方面是这些名著本身确实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会显得内容生硬且说教意味浓厚。我认为不必强求,如果实在读不下去,可以转移一下阅读对象,换一本其他的名著做一些补救。而且考虑到中学生的年龄阶段,也不要太强硬地去逼迫他们,以免引起更多的抗拒感。

 

Q:如果一本书和其对应电影具有同样的价值,只能二者选其一,请问您会如何选择?这种选择是因为个人喜好还是认为我们应该这么做?

谢有顺:如果只能二选一,我会选择电影。影像具有更丰富的观感、冲击性和愉悦性,而且能让我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某部作品,如果选择的话我也会选电影。但我建议大家,看完电影不妨读一下原著,因为影像所传达的内容再丰富,都不及文字奥妙的十分之一。文字带给大家的想象是无穷的。

 

Q:听了您刚才的讲座,知道您对金庸的喜爱。我也非常爱看金庸的小说,但另一位作家王朔曾经评价金庸的作品“媚俗”,请问您怎么看待?

谢有顺:王朔《我看金庸》这篇作品我也看过,我有许多不赞同的地方。因为一方面,从他的内容可以看出,他没有认真地阅读过金庸的作品,做出的评论有失偏颇;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中雅俗的界限原本就不是那么清晰。许多作品都是在雅俗的转换中慢慢成为经典的。而且不管金庸先生其他方面有再多的争议,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他是继红楼梦以来,在作品中创造出最多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角色的作家,这是无法反驳的。

 

主讲人介绍: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入选全国文化名家与“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出版有《成为小说家》《文学及其所创造的》等著作十几部。2010年被世界经济组织达沃斯论坛评选为“全球青年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