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推进图书馆(档案馆)党建与业务发展双“114工程”,推动高质量发展,7月8日,图书馆(档案馆)特邀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杨峰作题为“乘势创新‘图’发展 果毅力行‘书’未来”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系图书馆(档案馆)党建项目“学习强馆”专题讲座的第三讲,由图书馆(档案馆)馆长陈红霞主持。全体馆员齐聚现场,共同汲取行业前沿经验。
陈红霞在开场致辞中对杨峰副馆长的到访表示诚挚欢迎。她指出,西安交大图书馆作为国内高校图书馆的标杆单位,其在管理创新与服务升级方面的实践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希望通过此次交流为馆内发展注入新思路。

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杨峰带来精彩讲座
馆情溯源:解码西安交大图书馆的发展密码
杨峰副馆长深耕图书馆领域三十余年,他以“历史沿革—实践创新—未来规划”为主线展开分享。他首先回溯了西安交大图书馆的百年发展历程:1896年肇建伊始,图书馆便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1956年大学图书馆随校西迁,20位馆员和22万册藏书从上海搬迁到西安;1961年兴庆校区馆启用时,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曾到访称赞;1995年图书馆被冠名为“钱学森图书馆”,成为国内首个以科学家命名的图书馆;2000年三校合并后,图书馆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跨越式发展。
创新实践:从管理机制到智慧服务的突破路径
在管理创新层面,杨峰副馆长详细介绍了“制度—队伍—服务”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图书馆已构建起“3分馆+6部+16中心”的专业化组织架构。通过副主任跨部门兼职、倡导在职进修、推行学术支持计划等多项举措,成功打造了一支兼具专业化、职业化、知识化和年轻化特质的人才梯队。此外,图书馆积极创设了包括年度务虚工作会、图书馆发展论坛及图书馆青年馆员论坛在内的“年度三会”机制,充分发挥其在战略规划、学术研讨以及成果分享与激励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着力培养和提升图书馆人才的职业素养,有效激发馆员在工作科研与创新实践中的积极性。
在资源建设方面,西安交大图书馆聚焦重点学科的保障,高度重视教材及教参资源的建设,积极推进各类资源的利用统计分析和综合评价工作,致力于构建高质量的文献资源保障与服务体系。其中,智慧服务的创新实践尤为突出。智慧门户矩阵成功构建了精准化、个性化的服务体系,为读者提供了“千人千面”的独特使用体验。针对不同学院,门户矩阵深入结合各学院的学科研究方向及资源需求,量身定制了专属的独立门户。近日上线的AI智慧学习平台,集成了个人知识中心、跨文献分析等多项功能。作为首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西安交大图书馆的专利导航、成果转化等服务,已成为推动科研创新的重要“助推器”。
文化建设:以品牌活动涵养育人氛围
“我们始终致力于将图书馆建设成为学术高地,以滋养人文精神。”杨峰特别强调,借助“书香交大”品牌活动,将钱学森展、西迁精神展等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育人载体。年度阅读发布会更是成为校领导积极参与、师生广泛关注的文化盛事。通过权威高度、学术深度、文化温度和品牌辨识度这四重维度,全面推进阅读推广工作,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郁校园文化氛围。
在谈到“十五五”规划时,杨峰提出了多项关键举措,包括深化资源服务一体化、实施技术赋能与服务创新、推进智慧空间改造、强化数智馆员队伍建设、打造文化中心以及促进社会化服务等。
此次讲座展现了西安交大图书馆在管理创新、技术赋能和服务升级等方面的宝贵实践,为图书馆(档案馆)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鲜活经验。全体馆员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主动拥抱AI等新技术应用,将“果毅力行”的精神融入工作实践,在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中,书写图书馆(档案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主讲人简介:
杨峰,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理事、陕西普通高校图工委秘书长、陕西省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副会长。《数字图书馆论坛》编委、国内图书馆期刊发表文章三十余篇,主持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校级研究课题、外国教材中心等多个项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文献资源建设资源的组织揭示、智慧图书馆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