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下午,亚非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阿拉伯语系副教授牛子牧应图书馆邀请,以《启蒙·抵抗·重建——阿拉伯现当代文学概述》为题,在白云山校区图书馆⼀楼悦读沙龙室为同学们带来精彩讲座。
牛子牧副教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获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多年从事阿拉伯现当代文学研究与翻译,还曾于2021年获得埃及驻华大使馆教科文处颁发的“埃及文学翻译与研究奖”。
牛子牧老师在讲座现场
古代诗歌——“阿拉伯人的史册”
在正式进入讲座主题之前,牛子牧老师先提纲挈领式地向同学们介绍了阿拉伯古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与主要特征。萌芽于6世纪到7世纪初的阿拉伯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瑰宝中一颗璀璨明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之一。伴随着伊斯兰教诞生和历代王朝更迭等历史事件,阿拉伯古典文学经历了贾希利叶时期、伊斯兰时期、阿巴斯时期和近古衰落时期等发展阶段。在此时期,古代诗歌成就斐然,占据了文学史的主导地位,被称为“阿拉伯人的史册”。
牛子牧老师在讲座现场
围绕着“启蒙”“抵抗”“重建”三个关键词,牛子牧老师介绍了19世纪末以来阿拉伯现当代文坛极具代表性的部分作家及作品,从而带领同学们管窥现当代阿拉伯社会的变迁。
复兴时期的启蒙文学
19世纪末民族复兴思潮的兴起,阿拉伯文学进入复兴时期,小说由于更加符合人们表达诉求的需要,取代古典诗歌成为了“阿拉伯人的新史册”。 牛子牧老师以盲人文豪塔哈·侯赛因及其自传《日子》、医生作家纳娃勒·赛阿达维及其自传体小说《女医生回忆录》,和自由体诗歌先驱萨拉赫·阿卜杜·萨布尔及其自由体诗歌集《故乡的人们》作为例子,通过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和作品,与时代背景相映照,反映出旧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压迫与忽视,记述了底层民众愚昧麻木而又悲惨的生活。牛子牧老师表示,在此时期启蒙思想贯穿始终,阿拉伯知识分子以民族的复兴与发展为己任,开始反思本土文化的局限性,发展科学,传播启蒙思想,力求跟上时代潮流。
讲座现场
巴勒斯坦抵抗文学
二战后,中东地区仍然长期处于动荡之中,战乱频仍。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既需要抵抗内部的专制主义和极端主义,又要抵抗外部的新老殖民主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抵抗文学。其中,巴以冲突是中东地区的核心问题之一,巴勒斯坦抵抗文学也是阿拉伯抵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牛子牧老师选取了三位代表性作家,分别是巴勒斯坦作家格桑·卡纳法尼、叙利亚剧作家萨阿德拉·瓦努斯、巴勒斯坦诗人马哈茂德·达尔维什,依次解析了他们的代表性作品——小说《阳光下的人们》、戏剧《六·五夜谈》和诗集《橄榄叶》,带领同学们感受巴勒斯坦抵抗文学如何“记载了巴勒斯坦人民的苦难、牺牲、勇敢和抵抗精神,为民族文化身份的延续提供了可靠的记忆之源。”
现场同学朗读诗歌
用文学“重建”
牛子牧老师认为近代复兴时期至今,阿拉伯有识之士一直在探索两个问题:一是阿拉伯民族在新的历史时期究竟应该走怎样的道路?二是阿拉伯人新的文化身份究竟应该是怎样的?为了探究这两个问题,她向大家介绍了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拉伯作家——纳吉布·马哈富兹及其小说《我们街区的孩子》与《伊本·法图玛游记》,以及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及其诗集《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牛子牧老师引用了《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中的一句话:“只有通过一种方式能征服死亡:抢在死亡之前改变世界。”她指出,阿拉伯地区的人们正试图做出改变,“重建”不仅是近代阿拉伯文学的重要主题,还会是阿拉伯国家与地区发展的主要内容。
讲座合影
讲座前,许多同学对阿拉伯语和阿拉伯文化“零认知”,通过讲座中牛子牧老师的讲解和有趣互动,对诗歌、书籍精彩片段的朗读和分析,大家共同感受了阿拉伯文学叙事内容的历史变迁,对现当代阿拉伯文学的概貌及社会文化的发展变迁有了大致了解,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沙龙在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