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沙龙 | 第41讲回顾:苏轼的自我救赎与人生突围

作者: 时间:2021年11月25日 浏览人次:

苏轼,一位士林领袖,文学艺术的全才,他一生坎坷,数次南贬,是怎样救赎潦倒自我、突围困顿人生的呢?11月18日下午,我校中文学院副院长陈恩维教授在北校区图书馆悦读沙龙室,为读者搭建古今桥梁,与苏轼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陈教授近年来致力于岭南文化的研究,对于“苏轼在岭南”有自己独特的观察和见解,为读者们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知识点。

讲座开始前,陈教授用一个互动打开了话匣子,“说到苏轼,大家认为他是?”,同学们有的说“诗人”,有的说“词人”,还有“书画家”,“更是建筑家、文艺理论家!”陈教授补充。“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陈教授引用这句诗,从苏轼三处贬谪地为我们解读了苏轼不断修炼的心路历程。

讲座现场


少年得志的奇才

“天才的一生难免是孤独的旅途。”陈教授首先追溯了苏轼的得意少年时:从文墨之家、高分及第,到欧阳修的赏识、上位者的青睐,此时的苏轼正名声大噪,风光无限。陈教授认为,苏轼年少成名,三十岁任官,在这段时间,他的文风总体体现了其热爱自然、懂得生活、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但“天才是骄傲的”,祸福相依、世事难料,陈教授通过解读其父苏洵的《名二子说》当中“轼与辙”的关系,用“吾惧汝不外饰也”一句剖析了苏父对其子命运的担忧,最后一语成谶,为苏轼之后的人生起伏埋下了伏笔。


“从摩星岭到黄婆洞”

摩星岭是白云山景区最高峰,黄婆洞是白云山脚下的低地,近我校白云山校区。(呐,果然梗一解释就不好笑了...)。陈教授用这个比喻,诠释了苏轼从平步青云到一朝被贬的极大落差。

新旧党争带来的乌台诗案让苏轼身心俱疲,初次流放到黄州(今黄冈),他的内心是不平静的:“缥缈孤鸿影”,是走投无路的困顿;“托遗响于悲风”,是壮志难酬的郁结。陈教授指出,这些苦闷都是平凡的,不凡的是苏轼学会变换角度,视危机为转机。他引用《临江仙·夜归临皋》中“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句,认为这生动展示了苏轼精神探索的心路历程。还有《前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诗句,也体现了主人公对命运的不甘,在人生低谷的探索,陈教授认为苏轼的突围是个过程,而并不是突然的顿悟,他始终保持着“on the way”“find the way”的状态,现场收获了一片赞同和愉快的笑声。

我们都知道苏轼又叫苏东坡,陈教授为大家讲述了这个名字的由来,原来他被贬黄州后,只能亲自在屋外向阳的山坡耕种,而由此得名。在这里,他逐渐释怀、逐步成熟,还能苦中作乐,享食解忧,一首《猪肉赋》生趣而富哲思:“火候足时他自美”、“待他自熟莫催他”,这便产生了至今享誉盛名的“东坡肉”。陈教授笑称,由此可见,美食确实是一种“突围方式”,同学们如果遇到不开心的事,不如相约一起出去大吃一顿美食,兴许心情就能好一大半。

除此之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里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里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也体现了他的淡然和自如。

陈教授这样看待苏轼的转变:从黄州走出的苏轼,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之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讲到这里,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不言而喻,陈教授精准的总结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


“大学士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由于政治立场和性格的原因,苏轼再次被先后被贬至杭州和广东惠州。在杭州他修建了苏堤、三潭映月,陈教授认为苏轼可被称为是水利工程师和生态学家。

苏轼有一相伴二十余年的红颜知己朝云。一次,苏轼回到家指着自己的大腹便便问旁人,“你们说我这肚子里有些什么”,一些人说“文章”,一些人说“见识”,苏轼摇摇头,只有朝云说“大学士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轼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后期更为朝云作有《蝶恋花》《朝云诗》《西江月·梅花》等作品,陈教授笑言,爱情也是摆脱苦闷的方式啊!

1094年,苏轼被贬惠州。而此时的他心境已大有不同:“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不理会朝廷党争的蝇营狗苟,也不在意南贬的尴尬处境,苏轼在惠州诗意地栖居着。他在《十月二日初到惠州》中写道“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比喻自己虽在异乡,却感觉很亲切,就像在家乡时一样快乐自在。这与当初他在黄州的心境完全不同,虽然客观条件艰苦,但从他的文字中却丝毫看不出苦楚,而却透着客观和从容。

山间野趣最得其爱,庐橘、杨梅都教他尝遍。连小小的荔枝,也能让他品出自我肯定的价值:“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更有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让苏轼成为了岭南荔枝的代言人。如今惠州西湖、东坡书院已经成为知名景点,正如陈教授所言,苏轼与岭南互相成就,苏轼与岭南文化的相互包容,使他冲出困顿,迎来新的精神境界。


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四海中之中,有生孰不在岛者?

命运的捉弄,使苏轼又再次被贬至海南儋州。不见天日的流放、四面水牢的儋州动摇了苏轼,他被困在滔滔汪洋一座岛上,心也被囚禁在孤岛。他抱怨,“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他开解,“天地在积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四海中之中,有生孰不在岛者”;他终于释然,“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没有人生来赋有救赎自我的神力,也没有人轻易具备突围人生的胆识,他发明了“东坡笠”并作《椰子冠》,研究美食而作《老饕赋》,他以豁达乐观的态度挺过了一场场的贬谪历练,一笑而起,渺天高而海阔。

讲座现场


不辞长作岭南人

陈教授对岭南文化颇有研究,谈到苏轼与岭南的关系,他指出苏轼与惠州、广州、韶关都很有渊源。既有“一从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的诗句,又有东坡书院载酒亭、东坡井、苏公祠、南华寺、苏拱村等景点,不能只看到岭南因文豪而扬名,而要认识到苏轼在生生不息的岭南文化滋润下,“以天地胸怀处理人间事务”。


“不可无一,难能有二”

陈教授引用了冯友兰先生对苏轼的评价,认为他的一生“不可无一,难能有二”。他一生奔走,潦倒曲折,诗词歌赋却豪情逸趣,精神境界超脱自然,都是苏轼自我救赎的见证、人生突围的留痕。

最后,陈教授回答了同学们围绕苏轼提出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陈恩维教授对苏轼深入全面的了解,令现场的各位观众钦佩,最后活动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活动在抖音同步直播


本期推荐书目:

题名:苏东坡传

作者:林语堂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

索书号:K825.6/L459.71-16

简介:本书是一部传记,讲述了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从各个方面讲述了苏东坡的全部。


题名:苏轼评传

作者:王水照/ 朱刚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4

索书号:K825.6/W167.9

简介:本书旨在从一个思想者的角度追踪这位文化巨人丰富的精神景观,并注重考察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其对于宋代乃至整部中国文化史的意义,及其在陶铸我们民族、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方面所起的作用。相比于单纯的文学家的苏轼,思想者的苏轼或许更切近他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那个形象:竹杖芒鞋,吟啸徐行于中国大地上的东坡居士。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文艺领域堪称一代典范的苏轼,在哲学、美学、史学、政治以及人生修养诸方面也曾发表许多精辟之见,而且其间条理贯通,自成一家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