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悦读沙龙 | 第38讲:西方早期机器人想象

作者: 时间:2021年10月18日 浏览人次:

提到机器人,你会想到什么呢?是日本动画片当中的哆啦A梦、阿童木,还是美国大片里的变形金刚、终结者?虽然机器人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但从古希腊时期开始,西方文化史上就出现了很多对机器人的想象,譬如青铜巨人、机械骑士等等。要理解当代的机器人文化,我们就无法绕过早期机器人想象。

10月14日下午,图书馆邀请了西语学院德语系的程林副教授,在北校图书馆悦读沙龙室,给读者带来了一场主题为“西方的早期机器人想象”的讲座,循着西方的历史足迹,讲述机器人的前世今生。

3DFDD

讲座现场

现实中的机器人

讲座开始,程林老师首先和大家分享了现实中的机器人,它们被应用在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到用于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小到广外食堂里的测温机器人、图书馆里的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人无处不在。程林教授提出现实中的机器人大体可以分为工业机器人、军事机器人、社交机器人、文化机器人四种类别。

而在不同的国家,人们研发机器人的思路也是不同的,如美国在很大程度上专注于研发出代替人类在极限环境中工作的机器人,而日本则希望能研发出像真人一样的机器人来陪伴人类,这与他们的单身社会、老龄社会等现状息息相关。

39151

讲座现场

想象中的机器人

在想象世界里,关于机器人的设想更是被无限扩展丰富。这些设想大致可以分为人机协存和人机冲突。新世纪以来,关于人和机器人协同相存的想象越来越多,如马来西亚短片《换电池》、电影《AI》、小品《机器人趣话》等等作品中机器人的形象。

《AI》讲述了一个孩子生病后,母亲买了一个机器人陪伴自己。这个机器人被设定要无限地爱母亲。在孩子被救回来,母亲要舍弃机器人时,机器人挣扎着想变成人来获取母爱的感人故事;《你好,安怡》则探讨了人与机器人的关系。这些科幻作品都阐释了人们对于现代人机协存问题的探讨。或许很多时候人们对于未来的想象,不能直接从科学家、哲学家处求取答案,但可以通过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来探讨人与机器的关系,通过机器人这面镜子来了解自我的愿望。

《终结者》则是人机冲突设想的代表,这部作品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如今很多人对于人机关系依然持有恐慌的态度。对此,程林老师诙谐地谈到,5年前的人们对于AI的到来如临大敌,现在5年过去了,AI也没有“把人类怎么样”,他相信在20年后也依旧如此。


西方机器人文化史

在讲座主要内容部分,程林老师将西方早期想象分为古希腊、中世纪、达芬奇时代、笛卡尔时代、18世纪及19世纪等几个重要阶段。他认为,从古希腊时期到浪漫文学盛行时期存在多种人造人想象,例如早期机器人、“泥人哥连”和“试管小人”,它们经常被放在一起作为“人造人”讨论。但在当代,人们将机器人从人造人概念中剥离出来的需求越来越多,这是科技发展带来的需求。

他还分享了德国浪漫派文学时期的著名作品《沙人》,该作品探讨了人机交互和恐惑美学等问题。同时,《沙人》中的早期机器人形象也与著名的“恐惑谷”现象相关。人对机器人的好恶什么时候会转变呢?如果对象只是机械手臂,人们对它的存在毫无波澜;而当机器人被制成玩具时,人们会觉得它可爱;但如果机器人太像人就会让人感到不适,《沙人》中的奥林匹娅就是这样的形象。此外,程林老师还讲到了机器人小说作家阿西莫夫提出的“弗兰肯斯坦情结”概念:在19世纪初的小说《弗兰肯斯坦》中,主人公造出了一个有意识的个体,却因其丑陋的外貌将之抛弃,最终反受其害。所以,人们想要制造人造人而又害怕人造人会加害于自己的情结即是“弗兰肯斯坦情结”。今天人们制造出这么多科技产品,究竟是人完全控制着机器,还是人在一定程度上也被机器困住了?这个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270B4D

合影留念

讲座进入尾声,程林教授为大家播放了《你好,安怡》和《机器人与弗兰克》的片段。他在讲座中为大家介绍了大量机器人相关的文学、影视作品,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通过有趣生动的方式让大家了解了机器人相关的问题。在提问环节同学们也积极发言,与老师展开探讨。最后在一片掌声中,本次活动圆满结束。


推荐阅读:

1.程林:奴仆、镜像与它者——西方早期类人机器人想象

https://mp.weixin.qq.com/s/Gw5Woo2yufoJm9I-Oryxxw

2.【首译】森政弘(著)江晖:《恐惑谷》

https://mp.weixin.qq.com/s/4mDllkhDP8KEN5ErCysc0A

3.【争鸣】程林| “人转向”:为何机器人跌入的是恐惑谷而非恐怖谷?

https://mp.weixin.qq.com/s/bnsnipMzIwUzkWBp_YlZlA

4.程林:从跨文化视角看机器人文化现象

https://mp.weixin.qq.com/s/BiqoUiWjYd_ofETQO_SqHA